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不少城市平时喊渴暴雨时内涝 城市“海绵体”蓄水又除患

  • 发布时间:2015-12-19 09:2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对不少干旱少雨的城市来说,盼雨是常态,但倾泻而下的暴雨也时常让城市难以招架,甚至会引发城市内涝等灾害。城市水生态有哪些特点?缺乏规划会给城市用水带来哪些风险?12月12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5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专家对城市水体治理进行了探讨。

  今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颁布,对消除城市水体黑臭提出明确要求。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城市节水、蓄水等环节入手,旨在改变目前城市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状。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过去我国城市规划较少考虑水体,导致城市水安全风险激增。水源得不到涵养,地下水形成漏斗,全国300多个城市“喊渴”。城市平日里缺水,暴雨时城市“涨水”。这是因为不科学的建设干扰了自然的水循环规律,导致径流发生变化,让城市在下雨天格外脆弱。据统计,高达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所造成的灾难,就是城市水系建设不合理的佐证。”章林伟说。

  雨水形成的径流处理不好,易造成面源污染。章林伟指出,我国地表径流COD(化学需氧量)污染占排入水体环境总量的36%,有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洪营表示,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黑臭现象,但水质的长效保持需要“组合拳”,需要从城市水系统、区域水循环和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开展综合整治。

  “海绵城市”是城市整体治水的新思路,寓意城市像海绵,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快排’的末端治理方式,导致超过80%的水资源被直接排放。‘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增高,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一系列过程,让从城市直接流出的水减少到40%以下。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章林伟说。

  思路足够清晰,但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怎么样?章林伟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举例道,“传统小区开发时,总是让绿地高于道路,在道路下面铺设雨水管道,让大部分雨水都直接流入管道排出。而新型的海绵体建设则让绿地低于道路,地下无传统雨水排水设施,仅靠绿地规划,实现雨水的自然渗入,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涵养地下水。这对设计者是举手之劳,但对改变区域水循环至关重要。”此外,他表示,可用水资源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城市涵养水源的能力,“园林绿地、湿地等是巨大的‘海绵体’,城市建设要善于利用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改善水生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