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村庄创业起 告别“零收入”

  • 发布时间:2015-12-11 08:31:59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有了收入 穷村“活”了

  11月27日,周宁气温降至1℃,在玛坑乡首章村的五保幸福园里,却暖意融融。这是该村利用村集体收入为“五保户”老人建设的新家。

  “搬进这里后,村里给每间房都添了电热毯、厚棉被,大伙是身子暖和,心也暖和。”五保户郑旺忠感慨地说,以前冬天是最难熬的,土坯房漏风严重。

  首章村是周宁的贫困村之一,去年初还属零村集体收入村。“原先村集体收入一分钱都没有,但困难群众的生活、村庄的保洁、村民的生产发展等问题,都要花钱。”村支书陈桂清回忆道,“跑部门虽能要到钱,但没稳定的收入支撑运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在周宁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首章村开始创业。“我们结合各级扶贫资金,推行党群协作发展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把村里空闲的旧校舍出租,今年村集体收入16万元。”陈桂清说。

  这笔钱成为村子发展的启动资金。紧接着,通过继续筹措,村支部又出资20万元,入股该村茶叶合作社,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帮助合作社成功打造“丹山梦园”茶叶品牌,并利用各种资源渠道促销。截至目前,合作社盈利30多万元,村集体可分红6万元,入股茶农人均获利4000多元。

  有了村集体收入,首章村根据村民诉求,将集体收入用途分为建设小型村级公益设施、扶贫济困和投入生产发展等三大块。“我们把闲置小学校舍改成乡村游接待处,以前一直缺失的垃圾焖烧炉、路灯等项目也先后完工;村两委节日有钱给困难户送慰问金了,也成立了助学金;村里有了垃圾箱、垃圾车,还配备专职保洁员,村貌焕然一新。”陈桂清说。

  因地制宜 村村有财

  除了通过“无中生有”盘活村集体经济的首章村,周宁还有更多消除“零村集体收入”的成功案例。

  2014年初,周宁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县140个建制村中,无村集体收入的达104个,村集体收入年超5万元的仅有7个。

  一边是零资产的村集体,一边是大面积抛荒的山林田地,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成为周宁县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课题。

  2014年以来,在广泛走访调研后,该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举措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对拥有资金、资产、资源这“三资”的村,该县组织乡镇和村的力量,在核实存量的基础上,通过租赁、入股、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所有的关闭企业厂房、仓库、废旧机器设备以及闲置校舍、会堂等资产。如七步镇溪头村,通过出租旧校舍发展农家乐,年收租金2.5万元。

  此外,周宁按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流转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利益连接机制。同时,该县结合旧村复垦,将新增耕地交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纯池镇福山村就是依靠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年获利2万元,告别“零村集体收入”时代。

  “县里针对各村实际情况,开展‘一村一策、分类指导’,每年还安排50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周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孝镛表示,该县力争通过3年实现各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

  创新管理 后盾有力

  为管好新增的村集体收入,周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按有关规定,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提交专业投标公司公开招标,50万元以下的则没明确规定。而村级项目,基本上都在50万元以下。为让村级项目运作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周宁在乡镇设立招投标委托代理服务中心,50万元以下的项目也公开招投标。

  周宁还在全县实行村、居“三资”管理“阳光三级”机制,即“事前阳光规划、事中阳光运作、事后阳光评议”,实现公开、透明、民主、有序管理。

  此外,该县还配套推出“阳光评议”机制。村集体项目竣工验收后,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村民,以无记名的方式对村干部抓项目落实完成及公开情况、项目运作中资金收支合理性、项目落实中党员干部勤廉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显示,“阳光三级”实行至今,全县各乡镇按“阳光三级”模式运行的项目共有222个,项目总额8873万元,为村集体节约1010万元。

  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同创业,管好村集体收入的同时,激发村干部带头创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但由于经济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养老没保障,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受挫。为此,周宁落实村、社区干部补贴政策,采取村集体和个人按比例负担的办法,为全县符合条件的在职村(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逐年提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锦荣说,这政策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激发了村级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打好村庄创业组合拳

  □本报记者 吴旭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三四年内消除全县四分之三建制村无村集体收入的现象,可以说难之又难。但从目前来看,周宁一步步稳扎稳打,目标实现可期。

  增加村集体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周宁的可借鉴之处在于,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的同时,还拿出与之配套的多项制度保障,打出组合拳。

  村集体收入对周宁大部分村来说,还算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如何管好从无到有的村集体收入,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设计,同时还要点燃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因此,周宁前设“禁区”、后有激励的一条龙式管理制度,为其实现目标提供了保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