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增强公交吸引力的关键是服务

  • 发布时间:2015-12-10 03:29:3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李蕾

  上海现有1.6万余辆公交车,日均客流约700万人次。但光看客流不行。现在的问题不是车多车少,而是乘坐的人少。为什么?公交车的吸引力不够。如何提升公交的吸引力?关键要提高服务水平。

  专用道要真正专用

  乘客不愿意坐公交的最大原因是——时间不能确保。在国外公交服务好的城市,几乎每条公交线路都有详尽准确的时刻表,而且车辆准点到站率很高。这样一来,哪怕车辆间隔时间较长,乘客也可根据时刻表上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到站候车时间,也就不会出现国内乘客“等车时间过长”、“要么不来,一来就来好几辆车”的抱怨。

  为什么时间不能确保?因为公交车没有专用通行空间,公交车的车速上不去,道路一拥堵,就被堵在路上了。这背后其实是路权问题,是道路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也是“公交优先”理念的落实问题。

  目前,上海有公交车专用道约160公里,“十二五”计划达到300公里。可以说,现在上海的公交车专用道并不够,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居末尾,比成都都要少。有人说,上海道路较窄,设立专用车道有难度。但实际上,欧洲的城市核心区道路也是很窄的,但照样设立公交车专用道。并不是说车道不足三条就无法规划公交车专用道,而是越道路拥堵的地方,只要有客流量,就越要开设公交车专用道。这其实就是“公交优先”的本意和体现。公交客流走廊上要有成网的专用道系统、与公交线网挂钩,这样专用道的效益才能大大提高。

  此外,执法管理要严格。可以说,目前上海的公交车专用道并不“专用”,在马路上开的小轿车数量一多,专用车道就没有保障了。公交车专用道无法保证专用,造成的后果就是信号优先也无法实施,因为信号优先是针对专用道的,前提是确保公交车专用道上行驶的是公交车。不妨将公交车的车速也作为交警管理道路、排堵保畅考核的标准之一。

  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现在,大家都在忙着开通“最后一公里”接驳,但这接驳究竟该怎么接?又接驳到哪儿去?都需要事先详细调研,这样开出来的线路才有人乘坐,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出行需求。

  首先,来看看硬件。上海主干道的密度比较高,但是支小路网的密度还不够。在老城区,道路宽窄不一,支小道路建设或使用不科学、不到位的现象并不少见。而在郊区、新城区,大马路多、断头路多,支小道路规划建设有所滞后,数量也不够。长期以来,大马路、大跨向的道路建设一直更受重视,如北横通道、沿江通道等大工程,而断头路、小马路的建设与完善,受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可是,如果没有末端网络,道路连通不仅不可能便捷地做到“门对门”,公共交通线路要依赖道路,更是做不到“点对点”。因此,“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先解决断头路、道路宽窄不一等问题,同时完善支小道路的路网结构、密度,及支小道路的路况质量等问题。看似是小路,实则大大影响百姓出行方式和便捷程度,因此不仅要解决,而且要尽快解决。

  其次,建立在支小道路基础上的“微循环”公交服务,必须兼顾联通、便利、路网串联,这都需要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

  “微循环”公交线路的设计是细活儿,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包括公交巴士的车型、走向、线路、发车频率等。最初的社区巴士,早晚高峰时,乘车人很多,但当中一段时间乘客很少。于是,公交公司会减少营运车辆。但车辆减少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发车间隔时间拉长,导致乘车的人越来越少,或不得不选择乘坐“黑车”。如此恶性循环,百姓出行仍不便利。而像小陆家嘴区域的“微循环”公交——金融城一线、金融城二线,设计的目的就是将从2号线出来的白领送至各个写字楼。这些公交线路,每个站点间隔不长,一般200米-300米左右,上下班高峰白领都会自觉排队等候。这些“微循环”服务需要有精细化的设计,既要考虑百姓的出行需求,也要考虑运营成本,并不是简单开一条线路即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