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别让孩子陷入贫困代际传递

  • 发布时间:2015-12-03 09:32:5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

  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教育水平,是扶贫攻坚一个“老难题”,不仅关系到未来五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治本之策。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尽管经过多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仍有诸多难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贫困群众还在艰难求索……

  “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读书”

  都安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到处是石头山,田土稀少,俗称“九分石头一分地”。“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里许多百姓都认这个理。

  都安高中教师韦喜凤说,学校近40%学生是贫困生,为摆脱贫困,孩子们读书非常刻苦。去年,这所县城高中10人达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一本上线率超过20%,一度引发轰动,都安高中也成为广西“名校”之一。

  身高不到一米六的韦红牡腼腆、寡言。不久前的段考,韦红牡排全年级第10名,班主任梁瑞权说,按现在的成绩,韦红牡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但时间又到月初,她的生活费还没着落。

  在都安县大兴乡国隆村,记者见到韦红牡54岁的父亲韦冠时,他正盘算着跟谁再去借钱。家里欠下的2万多元债务,对于这个深山里的贫困户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他借的钱,全花在4个女儿读书上。“老大读高中,老二和老三读初中,老四读小学,她们光生活费每月就要1000多元。”

  “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读书。孩子也争气,干完农活总看书到半夜。”妻子蒙凤琴眼圈一红,流下泪来,可抹完眼泪,她又坚定地说,我们这辈人穷怕了,不想孩子们再穷。“最好四姐妹都能读书离开大山。”

  在很多贫困地区,都有为送孩子求学而备尝辛酸的故事。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石楼县等地,就出现不少家长“陪读”现象。

  石楼县龙交乡43岁的农妇郭秀林,为让小儿子“读书读出去”,从幼儿园开始,便下狠心将孩子送到县城,和丈夫打工并“陪读”,一家人租住在县城周边一座山坡上的民房里。

  郭秀林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给小儿子做好早饭,陪他去四五里外的学校上学,然后赶到县城一家烧饼店打工,中午再跑七八里路,回去给孩子做午饭。天色将黑时,再接上儿子回“家”。这样周而复始的艰辛生活,郭秀林已过了七年。

  以教育“拔穷根”仍在路上

  并不是所有穷孩子都能在贫困中坚持把书读下去。

  记者在西北、西南、华中集中连片贫困带走访时了解到,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介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表示,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李斌说,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过高,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4%。近年来,营养餐工程、“改薄”工程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山区学校焕然一新,山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贫困孩子读书开始更有盼头。

  然而,城乡差距过大,能继续求学的贫困孩子比例仍很低,且随着发达地区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其差距更无形中被拉大。

  即便有机会继续求学,其支出对贫困家庭仍是重负。“进村入户,房子最破、最穷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这家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黄若平说。

  扭转“为读书而读书”的传统思维

  11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重视。

  为贫困儿童打好教育基础,寻求公平教育成为关键。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

  “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教育扶贫指明方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各地不断探索的命题。

  贵州省铜仁市实行“9+3”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3年中职教育全免费,效果突出,中职院校学生从2013年以前的1万多人增至目前的3.8万人。

  “毕业学生平均月薪3000多元,基本实现‘中职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铜仁教育局副局长黄国刚说。

  扭转“为读书而读书”的传统思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将成为教育扶贫的一大方向。

  多名山区扶贫人士说,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观点有所蔓延,教育扶贫不能只停留在扶持贫困孩子读书上,应把读书和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让贫困家庭感受到教育的作用。

  “让贫困家庭孩子能稳定就业,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苏国霞说,“应鼓励东部地区、企业为贫困家庭毕业生定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就业的,国家和就业地在落户、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

  扶贫先扶志。苏国霞认为:“一个贫困孩子成才的故事,不仅会点燃全家的希望,也会带动乡邻。要讲好教育脱贫的故事,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