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京津冀一体化四大关键词
- 发布时间:2015-11-30 17:4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丁栋)随着近日北京市确定2017年行政事业单位迁入通州行政副中心,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始从顶层设计进入具体“施工图”和“分步施工”阶段,其中将面临哪些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专家对记者梳理了其中四大关键词。
“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整体或部分迁入通州。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对记者表示,在北京周边规划新城和卫星城,建设反磁力中心,将有助于突破单中心的格局,加快资源流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在于补足“两块短板”,即城市间轨道交通体系和区域公共服务的差距。
目前,京津冀区域交通“微循环”不畅,表现在轨道交通路网密度不足、市郊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赵弘认为,要优先解决城市间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形成“1小时通勤圈”,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一体化”。
其次,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缩小区域公共服务落差。国家层面上,应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改革等;北京层面上,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地区疏解,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政府职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祝尔娟教授认为,政府职能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规划实施中,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监测体系,为实施政策调控提供依据和法律保障,保证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可持续性。
“当前,京津冀的各种数据、信息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亟需建立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祝尔娟表示,由她主编的2016年《京津冀蓝皮书》将发布京津冀指数,重点监测京津冀发展、协同、可持续指数,为政府决策提供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
“市场化机制”
祝尔娟强调,政府职能的实施离不开市场化机制,比如,在京津冀产业规划中,政府规划确定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具体的产业布局应该以企业为主体。
赵弘表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疏解哪些、怎样疏解”涉及到一系列政府、企业和社会主体,政府应该从规划、信息和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激励,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创造软硬件条件,让各种主体做出选择。
“环保机制”
祝尔娟认为,在生态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的短板是缺乏市场化的生态保护制度,需要在生态涵养地和国际化大都市之间,建立生态共建共享、联防联控的机制。
她认为,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在资源有偿使用方面,要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水源保护地和使用地将进行水权交易。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生态保护地通过提供生态服务,获得地方发展的资本和经济来源,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