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业高职多,国外创业高知多
- 发布时间:2015-11-27 11:1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调查1)国内创业高职多,国外创业高知多——
哪些学生在创业?哪些学生想创业?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7日讯(记者 佘 颖)11月是校园招聘会的高峰期,大学生的就业季也进入高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未找到工作的往届生,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创新创业风潮的兴起,高校学生也多了一项选择——创业,自己当老板。现在学生创业的真实情况如何?哪些学生在创业?哪些学生想创业?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井喷的梦想: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数量翻了1.57倍,创业人数比2013年增长超三成
戴着黑框眼镜、瘦瘦小小的陈浩算得上是个名人——他2013年创办的遗爱网已成为湖北黄冈最大的城市社区网站,最重要的是,2013年他曾登上《非你莫属》的舞台,因为自诩是“中国未来的比尔·盖茨”,而且自报30万元年薪向赶集网总裁要职位,被称为“中国野心哥”,一时引起轰动。陈浩毫不介意这个称呼。他告诉记者,“我的梦想就是做上市公司的CEO,这是我16岁就给自己定的目标。”
现在到底有多少学生像陈浩一样揣着老板梦,谁也说不清楚。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今年5月启动的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个月就吸引了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508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
大赛只是检验梦想的舞台,市场却见证着实实在在的创业。今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对全国5000多家私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从2013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被调查企业中,2014年注册的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336家,是2013年注册企业数量的1.57倍。
高校学生创业占总体创业人群的比例也在上升。调查样本中,2013年度的注册企业851家,其中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214家,占25.15%;2014年度注册企业1094家,其中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336家,占30.71%;2014年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5个百分点。
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秘书长张久荣认为,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工商注册等行政管理的简政放权,注册私营企业的手续和费用都大幅降低,大众人群的创业成本大幅度下降,直接刺激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高校毕业生正好是其中最抢眼的生力军。
另一项权威部门进行的调查也证明了大学生已成为最活跃的青年创业人群。最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商总局联合利用全国工商登记注册数据库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获得了2013至2014年工商登记注册的16至30岁创业者和毕业5年内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信息。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增长率高于同龄其他人群。2014年在各级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的16至30岁创业者为301万人,比2013年增加40.2万人,增长15.4%。其中,大学生创业者47.8万人,比2013年增加11.9万人,增长33.3%,高出青年创业者增长率17.9个百分点。2014年大学生创业者占青年创业者群体的比例为15.9%,比2013年上升2.2个百分点。
现实的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多、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少
陈浩是黄冈四大职业高校之一的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人物。跟他一样,四大高校那一批代表人物现在都在创业:黄冈师范学院的夏俊岭创办了圈圈科技,黄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吴超在发展自己的微博营销团队,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孙斌创办了联创社和深圳市蛟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身家已超千万。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多、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比重小正是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一大特点。从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个体工商户中,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仅为3.70%;在私营企业中,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仅为8.98%。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都要明显的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认为,出现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高职院校创业比例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学校的创业教育有关。重点高校强调更加严谨的学术性和研究性教育,而在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或者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非常普及。两类不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校阶段接受和形成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愿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另外一方面是重点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岗位,其教育回报率较高,故而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岗位相对较为低端,教育回报率不高,诱发其有比较高的创业积极性。
高校毕业生对创业的不同态度虽然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但是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却不是最佳选择。张久荣表示,就创业本身而言,如果是专业技能最好的人群来进行创业,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的人群。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优秀和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数出身于名牌大学,而中国却出现了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专业技能较好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更高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不合理的悖论。”张久荣认为,这个悖论最终会直接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创新水平和成功概率,不利于在整体上实现创业引领就业的目标。
转变的风向:发展型创业兴起,四分之三的学生有了工作也不排除创业
解决就业是创业学生的需求之一,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影响下,有了工作的高校学生也不再拒绝创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去年6月完成的“中国高校大学生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已经找到工作的情况下,仍然有14.06%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表示将来一定会创业,有74.06%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表示将来可能会创业。这意味着在整个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导下,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前提下,没有拒绝将来可能出现的创业机会。
反观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群体中,表示将来肯定会创业的比例比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还要低,只有8.47%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将来肯定会创业。
按照常理,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把创业作为一种就业途径更加合理,但是调查结果的发现是恰恰相反的,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反而更低。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一悖论并不难理解。”吕鹏分析说,因为需求方肯定会优先选择最为优秀的毕业生,所以能够先找到的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应该高于在同一类别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具有更好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人们寻找和发现创业机会,因此,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能够看到的创业机会更多,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有信心,他们的创业意愿也更高,创业也成为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跳板,而不是通往饭碗的独木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人的创业将来都属于发展型创业。”
天峋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李琛就是一位创业博士。他和同学一起研发的无人直升机自重只有16公斤,起飞重量却能够达到40公斤,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李琛告诉记者,另一位创始人王川是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本科生和在职研究生,本科一毕业就有上市公司来“挖”,有的国外公司开出的年薪高达百万元。但王川都拒绝了。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一门心思研究无人机。李琛本人是经管专业的博士,一直是校内风云人物的他根本不愁工作,选择跟王川一起创业也是为了自己的航天梦。
现在他们的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的认可,公司已经收获了300多万元的订单,李琛坚信这只是个开始。
在吕鹏看来,李琛和王川是典型的发展型创业者。“欧盟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年早期的工作和创业经验是创业成功与否和创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仍然能够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所以大学应届毕业生不妨先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吕鹏说,“现在许多创业者其实是在做小生意,而发展型创业者往往从事的是真正有创新意义的工作。随着发展型创业日渐兴起,发展型创业者日益增多,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乃至整个创新创业的格局都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