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主线独特 立意新颖

  • 发布时间:2015-11-27 01:00: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高尚全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常修泽教授新著《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以人的发展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人本型结构论”这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思路。我阅读了新书,感到是一部主线独特、立意新颖的经济结构转型著作。

  主线独特

  与物本增长型结构不同,《人本型结构论》着力从“人本主体”角度探索,可以说是一部以“人本”为主线的结构转型著作。

  该书指出,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多年来虽然强调“调整结构”,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深刻根源在于经济领域没有完全摆脱“物本位”和“官本位”的影响。对此,作者以人的发展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人本型结构论”的主线思维。这种“人本思想”符合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12日研究“十三五”规划时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理念。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的“人本型结构论”主线,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和范畴,而是实实在在的红线和“核心范畴”。全书将其作为主线贯通到中国经济的“六大结构”中,使其真正接上“地气”。他认为,六大结构各自存在不同的问题。他将核心范畴的“落地”比做轮船在“锚地”抛“锚”,对每个“锚地”都要精准性地“锚定”。

  他的“抛锚”总的来说是精准的:需求结构,瞄准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民富支撑”;供给结构,瞄准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结构,瞄准创新者的“心灵放飞”和造就一代“无限制的新人”;资源环境,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城乡结构,瞄准填平城乡之间的制度“鸿沟”;区域结构,瞄准区域协调、防止板块碰撞。通览全书,“人本型结构论”在逻辑体系上“打通”了,初步形成一个以“人本”为主线的体系。这是该书的第一个显著特色。

  思想新颖

  一部著作的生命力如何,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有没有“新理念”。《人本型结构论》,可以说是一部试图用“新理念”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著作。

  以“人本”为主线的结构转型体系,本身就是思想新颖,自不待说。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所链接的作者2009年在中改院“国际论坛”提出、2010年3月12日在《经济参考报》发表的长篇访谈——《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明确提出了新阶段五个新理念“人本、绿色、创新、协调、改革”,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某些相通之处,也颇有新意。作者在五六年前提出这些理念,并一再坚持,是难能可贵的。

  我还注意到,在书的第二章“人本型结构论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一开始,作者画了一张中国GDP增长指数与居民收入增长指数两条曲线图,从图示可清晰看出:GDP增长指数势头强劲;城乡居民收入线虽然也在上升,但与GDP相比两者离差很大,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了“人的位置在哪里”的“探问”。两条曲线图及其“人的位置在哪里”的思考,也是思想新颖的。

  除此之外,针对具体结构转型,该书也提出了若干有新意的思想。

  我看了该书,有一个强烈感觉:书中一些新观点,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结果。从书中将当年一些历史原件“立此存照”来看,作者治学扎实严谨,其对中国经济结构及其体制问题作过多年研究,具有厚实的理论积淀。一些新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深化、升华和新探索。从书中看到, 1980年,作者曾以《“竭泽而渔”,后患无穷》为题,发表论述“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后出版《广义产权论》,在此基础上新书系统阐述“四线推进”生态福祉:1986年,作者曾提出“人本经济学”课题申请,后出版《人本体制论》,发展到本书提出“人本是结构转型的命门”; 1988年,作者曾提出“四沿(沿海、沿江、沿边境、沿铁路干线)开放发展战略”,由新华社内参上报中央并被吸纳,此次,进一步提出“新四沿战略”;1989年,作者曾在《经济研究》卷首发表《企业创新论》,后出版《创新立国战略》,此次,书中进一步提出“创新双驱动(经济与人)”; 2005年曾提出发展服务业的决策研究报告,并出席国务院服务业规划座谈会,此次进一步提出“供给结构:重在发展与人相关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等。这再次证明:理论上的新思想不是单凭一时灵感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以贯之而又不断探索和超越的艰苦努力。

  结构合理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设置“三层楼”的结构,是合理的。

  ——顶层设计。提出问题:中国经济结构面临历史性转型;继之,确立本书的基调:结构转型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顶层设计有点高屋建瓴之势。

  ——中间层次。本书的核心部分:旨在回答究竟如何按照人的发展导向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或者说,在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如何贯彻“人发经济学”的逻辑?这部分,按“经济结构”内在的逻辑设置七章。

  ——落地部分。最后一章即第十章,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体制支撑,落地部分虽只有一章,但十分厚重坚实。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且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的深刻根源,在于现行体制的掣肘和制约。如果没有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经济结构的改造、升级、转型,都是不可能的,该章可视为全书的结论,乃压轴之章。

  语言生动

  这本书的文风比较清新,较少“八股气”。就语言来说,八个字:

  “软性”。书中的话语是谈心似的,娓娓道来。例如,前言中作者“把多年探讨的心路历程向读者作一诉说”,似朋友聊天,平易近人,感到很温馨。

  “形象”。一部学术著作,很容易写的枯燥、乏味。本书秉承他一贯的风格,力求形象生动。如以奥运“五环旗”比喻未来中国的“五环”改革等。

  “用典”。作者“用典”是“马、中、西”三个维度。“马”,例如引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经典语句;“中”,多处引用老子《道德经》的经典;“西”,引“一千个哈姆雷特”等。

  “哲理”。书中作者创造了一些自己的格言警句。如,“结构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人’参与造就的。人,曾经酿成一个旧结构;人,也可以依照规律创造一个新结构。”再如,“眼睛,有白眼球、黑眼球,但关键是瞳仁;结构有这部分、那部分,但核心是‘人本’;中国结构转型———必须抓住‘命门’”。出版社把这句印在腰封上,其深刻的哲理足以打动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