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机遇来敲门:绿色助崛起 国家战略江西在行动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58:5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民网南昌11月25日电(记者 秦海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近年来,一批国家战略陆续结缘江西。面对机遇的一次次垂青,江西全省上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要求,主动对接、迅速行动,与世界共舞,展江西风采。

  “河长制”未雨绸缪

  最近,江西武宁县县长郭晓明多了一个“官”衔——修河武宁段“河长”。

  “你可别以为这个‘河长’真是什么官!它并不是官,而是一种责任。我负责的河段出了问题,首先问责的就是我。” 郭晓明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武宁县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境内有34万亩广阔水域。修河自西南向东北宛若一条绿色绸带,绵延110多公里横贯武宁全境,被武宁人称作“母亲河”。如今,作为一县之长的郭晓明又成了母亲河的“河长”,谈起感受,郭晓明用了三个“更”字:加强河湖保护管理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具体了、心中的弦绷得更紧了。

  2015年11月2日,江西省在武宁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宣布在省域河流湖泊内建立“河长制”。由省委书记、省长挂帅担任省级正副“总河长”,省、市、县党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流“河长”,这一举措被解读为是江西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实需要提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江西有得天独厚的秀美山水,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生态优势是江西耸立当下、面向未来的最宝贵资源、最大比较优势。2014年,国家批复江西省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绿色崛起”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其实,“河长制”并不是江西的首创,但是江西的“河长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其他省份重在“治”相比,江西更注重“防”。

  “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优势。实施‘河长制’就是要巩固和提升这一优势,把一些影响河湖生态环境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走‘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进一步夯实绿色崛起的基础。”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说。

  郭晓明说:“近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养山护水’的要求,推进全方位、立体式修河武宁段生态环境保护。修河水环境非常好,作为修河武宁段“河长”,要真正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压力还是很大,不过我有信心做好。”

  生态成经济富矿

  武宁地处赣西北,森林覆盖率达72.1%,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该县确定了“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入冬时分,在武宁县的杨洲乡,青山环绕当中有一大片猕猴桃田特别显眼。两个月前猕猴桃采摘旺季,这里人流如织。时下,已经过了采摘的季节,农民正在忙着对果树进行剪枝,对果园进行翻耕。

  果园的主人叫樊江宁,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樊江宁介绍,以前当地人并没有意识到猕猴桃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那时候,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还很简单,就是砍树。土地里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大家全靠砍树,卖树养家糊口,如此年复一年,恶性循环。

  2013开始,樊江宁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在杨洲乡建起了250亩的红心猕猴桃基地。虽然红心猕猴桃要到第四年才到盛产期,但现在樊江宁已经跟香港一家水果公司签下了长期订单,产品根本不愁销路。

  “今年还没到盛产期,只有10吨猕猴桃,十来天就卖完了,预计明年产量在50吨左右,后面150吨,以后每年稳定在300吨左右,预计到盛产期每年可以有2000多万元的毛收入。” 樊江宁信心满满地说道。

  红心猕猴桃对环境和管理技术要求极高,而武宁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各方面都非常适宜红心猕猴桃的生长。樊江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吸引家庭农场的加入,种植面积控制在1000亩左右。

  除了销售收入外,樊江宁还依托猕猴桃基地开发了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体验基地。不少人慕名前来,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到此一游”变成了“到此长留”。

  富裕起来的不仅仅是樊江宁。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村民意识到了绿水青山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逐渐摒弃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开始吃起了生态饭。不少村民纷纷加入樊江宁的猕猴桃基地,通过家庭农场获得不菲的收入,还有不少村民到基地务农赚钱,吃生态饭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常态。

  “实践证明,生态是经济的富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崛起的道路,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指数的大幅度提升。”武宁县县委书记沈阳表示。

  对于武宁县取得的成绩,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如是评价:武宁的成功实践说明,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会影响发展,反而可以促进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绿、富、美”三者完全可以一起实现。

  经济、环保双丰收

  武宁县的路子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西省借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成为全国领先的生态文明高地。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将这条绿色崛起之路总结成五个协调,即: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幸福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提高治理能力协调推进。

  绿色崛起步伐慷锵有力,江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也获得了双丰收。

  今年以来,江西省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居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达到4.4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9位;全省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7.4%,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与此同时,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68.6亿元,增长9.2%,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第5位,同比前移了2位。

  随着江西绿色崛起的步伐加快,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53元,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0元,增长10.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亿吨港口近在咫尺

  再把视角转向东北方向和武宁相邻的瑞昌市。

  入冬时分,江风袭袭,车船轰鸣。江西省九江市瑞昌码头镇长江边正在建设的公用码头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铆足了劲要赶在今年年底前完工。届时,这个总投资6.5亿元、建有4个5000至10000吨级泊位的公用港口码头项目,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公用港口码头。

  这是九江市推进港口项目建设,做优港口平台,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真实写照。

  作为江西唯一的通江达海港口城市,九江自然成为江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九江市科学规划布局公共港口,积极参与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着力把九江港打造成为上接武汉、下联上海外高桥码头、洋山港,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重要枢纽港口、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亿吨大港。

  目前,九江海关已加入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打破海关关际限制,与上海、南京等沿海海关 “无缝隙”对接,九江市800余家进出口企业因此受益。

  九江港的货物吞吐量也逐年递增。据统计,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里,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分别为4827万吨、6030万吨、8036万吨,年均增长2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16万标箱、19万标箱、22万标箱,年均增长17%。

  “据统计,今年1-10月,九江港货物吞吐量一路飘红,完成货物吞吐量8330万吨,集装箱完成20.92万标箱,为今年实现亿吨大港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江市沿江办主任娄琪表示。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号角的吹响,九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九江市把做优交通、港口、口岸、腹地等四个平台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目标是把九江港打造成‘立足九江、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枢纽港’,与此同时,推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与京沪、沪昆、昌吉赣高铁的无缝对接。与南昌一道推进昌九一体化,打造承接沿江沿海高端产业聚集区,抱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娄琪说。

  除了在省内和昌九对接外,九江市还跳出江西,推进区域合作。

  九江市倡导了与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安庆市合作,谋划建设赣鄂皖沿江协作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同做强长江经济带赣鄂皖毗邻地区这一薄弱环节。目前,三市发改部门已经议定《赣鄂皖沿江协作区框架协议》,正在分别报各自市委、市政府审定。

  昌九双核比翼齐飞

  实际上,在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江西下了“先手棋”。

  早在2013年,江西省明确提出了“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战略。除了打造九江这个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外,江西还全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促进昌九一体化发展,为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罕见冬汛,绵绵阴雨,江风吹来,刺骨寒冷。而在赣江西南岸的九龙湖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热火朝天的工地,22条主干路网建设全面实施,地铁轨道在城市地下延伸、快速路网让发展驶上“快车道”……已经成为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核心增长极的一个新引擎。

  九龙湖新城破茧而出是南昌市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最佳注脚。近年来,南昌核心增长极建设效果初显,各项经济指标连续爬坡过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以来,南昌GDP连续突破3000亿元、3500亿元大关,2014年达到3667.96亿元。

  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南昌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超过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居第1位、增速居第2位。

  视角再回到九江。

  由于公司业务拓展到九江,江西弘毅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仁平每周都有几笔款项需要从南昌转账到九江。“以前转账都要收手续费,现在昌九一体化把异地转账手续费免了,每年可以为公司省下几万元,昌九金融一体化的实施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实惠。”刘仁平说。

  刘仁平获得的实惠只是昌九一体化“红利”中的一个。现如今,“昌九”联动有序推进,同城效应逐步显现。目前,两市已达成22项共识,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科技等公共资源的合作共享加快推进,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昌九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已经使南昌九江两座城市紧紧抱在一起,“龙头昂起”态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昌九已成为江西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平台。

  江西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昌九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江西全省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合计实现生产总值4017.2亿元,占全省的34.7%;实现财政总收入757.7亿元,占全省的33.6%。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昌九一体化’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力争昌九新区早日获得国家批复。为江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拓展更大空间,促进更快发展。”南昌市发改委主任黄耀华表示。

  扶贫攻坚“赣州样板”

  赣北发展如火如荼,赣南发展同样毫不示弱。

  赣州市崇义县横水镇新坑村石门子位于上犹江库区,距县城16公里,居住着大量从水棚和深山中搬迁出来的“水上漂”、“双渡”农户。

  陈帮龙,石门子地地道道的“水上漂”农户。上岸前一家老小挤在40平方米的水棚里,靠捕鱼维持生计,上学、就医、用水用电、致富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上岸后,在政府的帮助引导下,他办起了农家饭庄,不仅解决了定居的问题,预计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国庆节,乘船游陡水湖都得排队。现在,县里正在将石门子的通村公路打造成旅游公路,还将投资打造陡水湖鹿湾滨湖温泉旅游度假区,石门子的旅游产业很有奔头。”石门子旅游协会会长刘洪明说。

  怎样让农户们不仅搬出来还能富起来,当地政府选择了旅游,依托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搬迁建房点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修建码头、铺设后山步行道、围绕果园打造生态农庄、扶持建房户发展农家乐等方式,挖掘建房点生态旅游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农户成立石门子旅游协会,对景区门票、餐饮、住宿等实行统一定价,将石门子集中建房点建设成了休闲旅游度假村。来度假的游客多了,当地农户的钱包自然就鼓起来了。

  近年来,赣州市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争取国家层面批复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着力推进精准扶贫,打造出了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赣州样板”。

  统计数据显示:该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05.0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5.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182元提高到6946元,增长66.1%。赣州进入建国以来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

  除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外,赣州还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目前,该市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同样效果显著。

  在《若干意见》的支持下,赣州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振兴发展活力,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多来,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江西省、全国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追赶的步伐明显加快。

  从2011年到2014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336亿元增加到1843.59亿元,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58元增加到22935元,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84元增加到6946元,年均增长12.8%。

  今年以来,赣州经济继续平稳健康发展,上半年,赣州市生产总值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

  专家:江西发展正迎来最佳时机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江经济带、赣南苏区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让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焕然一新,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江西也有了足够的底气。

  今年5月底,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将用5年左右时间,打通一批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建立一批友好省州经贸合作关系,建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取得初步成果,力争到2020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额突破100亿美元、对外投资突破50亿美元。把江西建成连接“一带一路”内陆战略通道、内陆开放合作高地、生态文明国际合作重要平台。

  据江西省商务厅发布的数据,今年前9月,江西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开展对外投资业务,中方协议投资额6.12亿美元,增长3倍;在21个国家承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2亿美元,增长4.8倍;为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政府官员148名,比去年全年增加55名。

  江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当前,江西发展正迎来最佳时机,诸多国家战略的实施,让江西实现了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三地大量资本项目进入江西,占江西总招商引资的80%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的互补合作、有效对接,又让江西抓住了新一轮开发发展机遇。

  目前,昌九双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份额逐步在提高,对江西经济的拉动越来越重要。同时,赣东北地区通过对接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赣西地区通过融入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和湖南、湖北的合作,成效显著。赣南地区在苏区振兴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江西现在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同时发展,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同时崛起的崭新格局,‘两翼齐飞,龙头崛起,苏区振兴’格局初具规模。” 麻智辉说。

  麻智辉表示,下一步,江西各地应增加积极性,根据自己实际,结合诸多国家战略,制定恰当的对接政策。其次,还要提升整个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另外,还要提高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门槛,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拒绝门外。

  “江西目前还处在加速工业化、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占比过小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迫在眉睫。” 麻智辉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对资源消耗、对环境污染的压力是不断提升,怎么样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江西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