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轮胎”背后的产业之问
- 发布时间:2015-11-26 03:29:29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徐蒙 陆绮雯
10月份上海经济数据出炉时,汽车行业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之前三个月突如其来的严峻下滑,似乎有了回暖迹象。当月,上海汽车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27.50亿元,“仅仅”同比下降7%。
汽车“仅仅下降7%”,成为上海工业“站稳脚跟”的关键,当月,上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六个月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用“仅仅”定义7%的降速,原因在于第三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产值以多年未见的两位数速度下滑,最严峻的9月份,其产值同比下降超过25%。
今年年初,上海市统计局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2014年汽车对上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是99%,如果扣除汽车制造业影响,2014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与上年持平。
汽车制造业的下滑,究竟会给上海带来多少影响?尽管上海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此消彼长,尽管汽车行业下滑并非一座城市的问题,但第三季度以来出现的情况,已经使得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变得不可回避。
不是汽车城,但有汽车依赖症
1992年,拥有50万职工的上海纺织工业利税降至13亿元;而只有2.4万职工的汽车工业,利税突破14亿元——纺织大调整序幕就此拉开,汽车也名正言顺“上位”,成为上海制造的第一大产业。20多年来,上海汽车产业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城市的名片,但很少有人去关注汽车对上海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从全球到国内,有很多“汽车城”,比如美国底特律、德国狼堡、中国的吉林长春、湖北十堰等等。上海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但“汽车城”从来没有真正成为过上海的代号。在世人眼中,上海就是上海,要说汽车城,最多指的是嘉定安亭。海内外游客来到上海,看的是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几乎没有人会特别大老远跑到汽车工厂看流水线。
原因很简单,上海服务业早已甩开工业,上海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样是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经济在上海的“黄金年代”。汽车产业发展的更大作用是减缓上海工业比重下降的步伐; 而金融业的发展,则重新定义了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城市文化。
而在制造业内部,上海一向以产业配套完整著称,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能在上海找到,这也是上海有别于其他汽车城的显著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汽车产业壮大后,钢铁、大型装备、电子信息、船舶等产业也共同壮大,曾为上海制造带来多个“增长极”。
虽然没有“汽车城”之名,但汽车制造业确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翻开近年来上海纳税百强榜,汽车行业企业总是占据前十名中的多个前列位置,仅次于金融行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强大、持续的贡献。
汽车制造,同时还是一个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的行业。围绕着上海整车制造企业,产业端上游集聚全国配套最全、能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下游端则是数量众多的汽车经销商和其他汽车相关领域服务商。上中下游共同带动,对区域发展、就业、消费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在上海工业其他领域增长速度偏慢的整体背景下,汽车制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上海市统计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上海工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依靠汽车的“单轮驱动”,汽车行业好坏,往往成为上海制造的晴雨表,也关系着上海工业领域的整体信心指数。
“一只轮胎”下滑,带来风险不小
年初统计局调查报告发布时,业界就开始担忧上海工业的结构问题,反思是不是对汽车依赖过大。然而谁也没想到,只过了大半年,担忧就变成了现实。今年1-10月份,受汽车制造业产值下降5.4%的影响,上海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
5.4%的整体降幅,还不能完全反映出下半年以来的严峻形势。上半年,上海汽车制造业产值还处于低速增长,2月份增速还一度达到两位数。6月份开始,负增长开始出现,7月降幅就超过17%,8月超过22%,9月超过25%。这三个月,上海汽车制造业的骤跌,十多年来罕见。
为什么下降?全国汽车行业整体突然降速是主要原因。今年5月,我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产销量同比、环比双降的局面,这一局面持续到9月份,10月份略有回暖。全国汽车行业降速轨迹,与上海汽车制造保持高度一致。
汽车行业的产值,计算方法是产量乘以价格。对于整体环境变化,身处市场一线的车企比任何人都更敏感,今年4月,在汽车行业危机来临前夕,上海大众就率先打响“官降”的发令枪,随后全国主要车企均涉及,目前在上海生产的各品牌、各系列主要车型,几乎全数卷入。
在过去历次大规模的价格战中,车价整体下降,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拉动销量上升,但这次受股市波动、市场消费需求低迷等影响,降价没能对销量上升带来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汽车限行限购城市,汽车产销量缺乏上升空间,降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值下滑。
当价格战都不能拯救市场,默默减产成了车企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汽车行业纷纷趁着天气炎热,给员工放“高温假”,今年的高温假,普遍比往年更长。“高温假”的背后,是主流车企的减产。在上海,工厂采用的均是订单式的生产方式,库存相对较小,因此订单一少,产量立刻下降。价量齐跌的情况下,上海汽车制造产值自然快速下降,但本地汽车制造商透露,虽然主动收缩的办法使得规模下降、指标无法完成,但也改善了企业在行业困境中生存状况,目前上海汽车企业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等基本经营情况依然势头不错。
尽管车市整体下滑,但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上不是没有热点,紧凑型SUV、MPV等比传统车型更具个性化、更符合中国现代家庭需求的车型受到广泛追捧。“上海的汽车企业也拥有这些车型的产品,但它们基本上都不在上海本地生产。”汽车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本地汽车工厂的生产线投产时间很长,生产的都是多年来畅销的主力车型。沪产的大多数车型很经典,如今并不是不受欢迎,而是消费群体相对固定,比不上年轻消费群体蓬勃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上海汽车产品结构的问题,背后是近年来汽车产能布局的变化。目前上海大众、上汽通用在沪的安亭和金桥基地,均早已不是它们在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两家公司新近上市的新车,特别是符合年轻消费潮流的热销车型,几乎都在新投产的外地生产线生产。
车企转移产能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上海汽车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在价格降低、单车利润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必须把成本控制住。另一方面汽车产能需要跟着市场走,上海汽车市场空间增量很小,要赢得竞争,必须抢占二三四线城市的广阔市场,用产能投资来敲开市场大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一名上海本地汽车企业的经营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成本和市场战略考虑,未来几年内还会把更多的车型从上海转移到其他地区工厂生产,“这是难以回头,也改变不了的趋势。”该经营者表示。
汽车问题,解药不只在汽车
从市场的逻辑看,不考虑,硬要把汽车产能留在上海,硬是希望企业更注重本地产值提升,已是不切实的观念。4年前,当上汽集团年产销突破400万辆时,已经有一半的汽车不在上海生产。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新工厂在全国各地投产,非沪产汽车比例进一步提升。
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看,上海的传统汽车产能外移,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说到底,上海汽车工业之强,其根本是上海汽车企业之强,而非一地产值规模达到多少。鼓励企业走出上海进行全国布局,从而减少一些上海本地的产能,长远看对上海汽车工业利大于弊。
“然而在目前,上海汽车制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新兴的增长点没能及时弥补传统产能调整带来的空缺。”上海市统计局分析报告中指出。
断层,确实存在于如今的上海汽车制造业。不过明年,随着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产能升级换代,新车型在沪投产,青黄不接的现象可以得到缓解。尤其是明年上汽通用年产能16万辆的金桥凯迪拉克新工厂落成,将促成第一款主流豪华品牌汽车在上海投产,意味着上海汽车制造在质和量上都将迈进一大步。
新能源车比重偏低,是上海汽车制造的另一大掣肘。目前在新能源车免费沪牌的政策鼓励下,上海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车消费市场。但受制于本地企业产能不足,上海消费者更多选购的是外地品牌、非沪产的新能源车。上汽集团最近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新能源车领域投资200亿元,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产能将在明年显著提升,合资品牌也将在近期加入新能源市场竞争,预计上海新能源车产值将从明年开始迎来快速增长。
解决上海汽车制造业下滑的问题,答案不应该只从汽车制造本身中寻找。如果在未来,上海工业增长过度依赖汽车的“一只轮胎”发展模式得以改变,那么即使上海汽车产能进一步向外转移,即使上海汽车市场进一步缩小,各种负面影响也都会降至最低。
上海六大支柱工业中,近年来总产值上排名第一的不是汽车,而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然而和汽车制造长期两位数高速增长相比,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近三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由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它比汽车更早面临向外转移趋势。另外,精品钢材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同样处于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从行业环境和走势看,要实现新持续增长难度颇大。
六大支柱中,唯有生物医药行业仍是朝阳产业。但至今,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年产值还没有突破1000亿元,一个支柱的行业,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些上海企业。行业人士指出,随着老龄化加深,生物医药在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行业需要通过创新投入和最为关键的审批改革,激发活力,尽快成为上海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
今后,有没有一个行业会像当年汽车取代纺织一样,不仅仅为上海工业补缺口,更带来长期增长的新引擎?放眼未来,飞机制造或将成为最有希望的“候选人”。
今年,C919国产大飞机已经下线,ARJ21飞机即将正式交付。《浦东新区民用航空产业“十二五”及远景规划》中指出,将通过15-20年的努力,在浦东将形成一个产值规模1500亿元以上、财政贡献100亿元以上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将民用航空产业打造成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了解,2016年-2020年,浦东将着力发展航空及相关企业200家,实现航空主营业务产值1000亿元,形成大型客机年产150架的能力。1000亿元产值,从数字上看,已经足够为上海工业新增一根坚实的支柱。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