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栾建胜: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构成支付创新新趋势

  • 发布时间:2015-11-25 19:13: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支付创新已成为铺设客户接触点、吸引客户注意力、增加客户黏着度的重要途径,成为获取客户、积聚价值、创造商业机会的首要入口和基础设施,对于商业银行构筑互联网金融时代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支付行业一派生机,关于支付创新的探讨众说纷纭。论支付,上可以上升到经济金融“大动脉”,下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条“毛细血管”。我们在开展支付产品、渠道、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当站在经济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透视支付的本质,也应当透过支付产业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去洞察宏观经济走向、把握互联网金融脉搏。

  支付的第一属性是其作为交易终点和货币流动起点、作为交换价值转移过程的金融属性,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更有效的互动,驱动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升。支付的更深一层属性则是作为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抢占未来的共同入口,衍生出融资、投资、数据等一系列服务价值链的信息属性,在此意义上的支付创新,实质上是从源头掌握客户资源、形成排他性竞争优势的需要。

  信用卡作为支付行业的主通道,因其具有支付融资一体化、线上线下交融化、数据信息多元化的特性而广受欢迎。基于信用卡的支付创新创造出诸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热点,促使支付向交易环节日趋简化、交易速度趋于迅捷、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度持续提升的方向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支付需求方面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国信用卡支付创新格局:百花齐放 融合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与支付产业的深度融合,客户的支付渠道向移动互联网端迁移,支付习惯向即时需求、即时响应、即时解决转变,支付行为向无限碎片化、零星化、随机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银行业围绕用户的这些行为特点大力开展支付创新,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支付市场。在支付介质方面,磁条卡加速进入“全芯”时代,芯片存储方式也从金融IC卡扩展到了手机SD卡、SIM卡、SE模块、HCE云介质等多种崭新形态;在支付场景方面,线下面对面支付逐步拓展至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支付;在支付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POS支付外,NFC非接快速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蓝牙支付、光子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支付产品借助科技之翼实现了更高效的进化过程。

  与此同时,支付的价值也得到更充分的开发。众多市场主体在支付创新方面持续投入、争夺先机,积极储备前沿技术的同时,锁定支付“双边市场”背后的账户和信息,加快构建个人和商户账户“双数据模式”,将支付链条上沉淀的海量数据信息转化为信用评估依据,由支付这一基础金融活动衍生出信用服务价值链、数据营销价值链及综合金融服务价值链,并依托支付账户挖掘客户价值、维护客户关系、开展交叉营销和大数据分析,运行更具效率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支付创新已成为铺设客户接触点、吸引客户注意力、增加客户黏着度的重要途径,成为获取客户、积聚价值、创造商业机会的首要入口和基础设施,对于商业银行构筑互联网金融时代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支付创新发展趋势:移动化 场景化 智能化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综合推动下,在效率导向、安全导向、用户体验导向的价值引领下,我国信用卡支付产业各方依托科技手段、配合支付场景的应用,围绕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加快产品创新,呈现出移动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移动化发展趋势:卡片与受理端的新变革。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是移动金融服务,支付产品创新无论在卡片端还是受理端,都要向移动支付、移动受理方向发展,令客户的支付行为真正突破地域、时间、行业的界限,使商业银行成为客户随时随处可得的一种服务。

  一方面,在卡片端,以线下近场非接支付和线上远场一键支付为核心的移动支付体系渐成主流。线下近场非接支付主要依靠金融IC卡、SIM卡、SD卡、手机内置SE安全模块等实体介质或HCE云介质来存储银行卡信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非接POS读卡支付;线上远场一键支付主要通过一次绑定、一次验证、一键支付,确保线上支付的安全与便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入、芯片形态的变化,使银行卡的外形可以是一张标准卡、异形卡或完全以手机为载体,但线上线下移动支付的逻辑始终是通过读取卡片信息、验证交易信息来保障支付安全,这也是支撑整个支付体系创新多元、发展有序的重要基石。

  目前移动支付领域的前沿产品主要以HCE云支付为代表,今年5月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工银云端信用卡,首度采用令牌(Token)技术,用手机APP软件模拟芯片卡,通过云端服务器与客户手机APP之间的在线数据传输实现移动支付,打造了一款“没有芯片的芯片卡”。此外,工商银行还在研发基于手机SE安全模块的移动支付产品,即将搭建覆盖全手机品牌、全操作系统、全产品形式的HCE+SE移动支付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继续担当移动支付领域的领航者。

  另一方面,在受理端,支付终端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并驾齐驱,不仅在便捷性、处理速度、结算功能方面有很大提升,而且正在开辟一条“移动终端POS化”的全新发展道路。近几年市场上兴起的mPOS通过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银行APP,运用通讯技术把移动设备和外接读卡器连接,从而打造全新的支付受理终端,为物流、保险、出租、餐饮娱乐等移动属性强的行业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支付解决方案。今后这种模式的创新应用将更加广泛,通过移动终端的NFC、蓝牙、声波、内置芯片等方式建立卡片与终端的数据交互通道,可以把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变成一台安全的支付受理终端,实现移动终端POS化。

  场景化发展趋势:跳出“支付”本身去做“支付”。相较以PC机为主体的传统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时刻在线、高频应用的移动终端成为商家和银行连接客户最直接的“触角”,购物消费、支付行为可在指掌之间一气呵成,商业、金融与生活的界限逐步淡化,或者说二者正在相互交融和渗透。2014年,我国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APP用户增长率分别达到63.5%、73.2%和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支付作为最贴近生活、最具备“场景化”特点的金融服务,可以融入消费者打车、购物、用餐、娱乐等任何生活场景。

  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银行业必须要跳出“支付”本身去做“支付”,要通过银行卡支付服务构建银行与客户、商家之间的生态圈,构建一个让客户和商户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的平台,增进客户与商家的黏性和信任,依托银行卡支付生态圈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社会中衣食住行、网络购物、会员管理、积分消费、即时融资等各类需求场景的实现,进而拉动金融业、商业、物流配送、信息产业等各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是做支付产业的终极目标,也是支付能够对整个经济社会点石成金之处。

  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账户基础、广泛的业务范围、海量的数据信息,具备发展支付场景化的先天优势。例如,工商银行年初启动的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中,打造了集定位导航、优惠消费、团购折扣、O2O消费、商户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工银e生活”和“工银商户之家”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线上浏览线下取货、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线上支付线下享受、到店选购线上评价等多种消费场景,在布局支付场景化和金融场景化方面加快了步伐,有助于实现为客户带来便利、为商家带来生意、为银行带来商业价值的多方共赢。

  智能化发展趋势:体现为支付认证技术和支付媒介的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提速将会带动智能化支付产业呈现井喷局面。一方面,体现为支付认证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未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虹膜识别、声波识别、人脸识别等饱含生物特征、多维交叉结合的创新支付认证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更有效地保障交易安全性和便捷性,防范因移动互联环境过于开放而存在的网站钓鱼、拦截窃取等风险弊端。线上支付的核心在于验证技术的可靠性,目前工商银行在国内首推了线上POS,整合了四种前沿支付认证技术,包括网银支付、手机短信验证支付、国际通行的3D认证支付以及简单无卡支付,既满足客户小额支付方便快捷的需要,又能充分保障大额支付安全可靠。

  另一方面,支付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体现为支付媒介的智能化。市场上已出现运动手环、手表等穿戴式智能支付设备,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人机合一”将成为产品进化的方向。届时,存储银行卡信息的芯片甚至可发展为人体的一部分,智能化的支付媒介就如同人体的一个器官,支付的自主性、便捷度将实现质的飞跃。银行业能够为每个人提供专属化、个性化的支付服务,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支付体系。

  支付创新面临新机遇:消费增长 政策给力 技术进步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持续优化成为支付创新的沃土。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支付是金融深入实体经济的先导,我国经济升级发展催生的金融创新需求,将最先反映在支付创新领域。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稳中求进,今后一个时期将保持在7%上下的中高速增长水平,到2020年实现GDP和收入比2010年翻番。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将每年提升0.8至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60%,2014-2020年将有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驻人口在城镇落户。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意味着经济交易的规模和频度将持续提升,而且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提升2%,如此庞大的支付需求客观上要求提高支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这为支付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国支付创新再攀高峰的政策环境日渐成型。支付创新为我国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释放支付创新潜力。一是支付清算市场开放将大大激发创新活力。市场经济规律表明,开放意味着充分竞争,竞争意味着创新活力,跨行清算主体的多元化将带来支付模式的多元化,发卡、收单机构对跨行清算通道的选择将更加自由,支付服务消费者对支付卡品牌的选择也更加自由,必将促成更安全、更便利、更具附加值的支付产品面世。二是我国从政策层面全面推广金融IC卡,推动卡基支付升级换代。人民银行牵头搭建了移动支付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支付渗透到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机遇,原来两两谈判、标准不一的信息化合作模式转变为平台共享、自愿加入、标准一致的合作模式,大规模信息流创造、大范围信息流融合成为现实,支付成为各行业合作的纽带,将在行业合作中扮演信息流整合的角色。三是监管办法逐步为创新划出边界和底线,在将支付服务机构的创新动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同时,也将“欲成方圆先立规矩”的思维渗透到支付市场。例如,近期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线上支付实施客户实名制管理、账户性质管理、支付限额管理、支付用途管理、验证路径管理等,为平衡支付便捷与安全、促进支付市场有序发展提供了定盘之星。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场景化支付创新的想象空间。随着“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发展方向已从国家战略层面得以明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业4.0时代,也引发了一场崭新的商业风暴。有人说工业4.0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战”,尖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趋于高度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消费者将会越来越挑剔、多元化需求也会日益强烈。科技的进步必将对支付产业发展注入更长效的动力,市场主体能够借助互联网及时感知、解读大众的消费需求,并契合消费场景的变化,运用移动互联、生物特征识别等信息技术,推动支付产业实现本质上的进步,使支付不再单纯是一个工具,而是构建线上、线下、O2O各种消费场景的核心要素。

  ?下一步发展建议:多方主体合力 四种关系厘清

  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共同凝聚成我国信用卡支付产业又一次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市场主体和监管主体等各方应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支付创新,具体应处理好如下四个关系:

  第一,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创新虽无止境,但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标准与规范,如果标准与规范缺位,创新越多则乱象越多,合理适度的监管在支付创新的系统工程中必不可缺。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针对支付业务陆续出台了不少监管办法,对支付主体资格、支付安全、客户权益保护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对支付创新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然而,支付行业过快的发展速度、过多的参与主体在客观上加大了监管难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监管滞后于市场、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标准规范不尽统一的现象,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无论银行还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的支付业务都具有金融属性,有必要将其纳入统一的、符合金融秩序需要的监管,从顶层设计上确立支付市场的核心规范和标准,使各类支付服务机构在公平竞争的平台上开展业务创新。

  第二,便捷与安全的关系。效率是支付的生命力,安全是支付的生命线,支付作为金融的基础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便利程度是其永恒的使命,但在不同场景下,支付创新对效率和安全的要求各有侧重。不难看到,当前支付市场上银行的创新更偏重于安全,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创新更偏重于便利,尤其在线上支付市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十几年前,刚刚诞生的网银通过静态密码验证客户身份即可完成支付,后续随着银行风控技术的进步,U盾、动态密码器、短信验证等更高级别的认证手段陆续诞生,而现在一些第三方支付产品为了便捷又回归静态信息验证机制,加大了交易风险的发生概率,值得监管机构、支付机构以及客户各方面反思。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支付机构都应遵循“小额支付更注重便捷、大额支付更注重安全”的原则,结合不同的消费场景设定不同的交易认证安全级别,处理好安全与便捷的平衡关系,从源头提升客户体验。

  第三,信息保护与信息共享的关系。客户信息保护与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是确保支付安全的两个方面。信息保护是为了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造成客户人身及财产安全隐患,信息共享则是为了整个支付行业稳健发展。根据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的通知》,收单机构应向发卡机构真实、准确、完整地传递交易信息,支付机构应向银行传递完整的支付信息。而部分支付机构以信息保护、系统功能等多方面理由未能全面履行监管要求,导致银行无法确定真实交易以及交易之间的关联,难以识别交易中的风险。信息社会应该是一个把信息不对称降到最低的社会,所有支付服务主体应自觉遵守监管规定,在合法合规收集使用客户信息、建立信息安全机制的基础上,相互之间共享支付交易信息、风险信息等,真正还原银行卡支付生态的全貌,降低银行卡产业的成本与风险,面向整个供应链、整个消费圈提供合适的支付服务。

  第四,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标准化是提升支付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个性化是改善客户体验的必然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需要一款融合金融应用及多个行业应用的标准化产品作为支付工具,以“一卡多应用”降低居民支付的复杂程度。据统计,一个北京市民平均所需的各类卡达27张,然而整合这些卡存在行业壁垒。应该看到,开放、合作、共赢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希望各行业以开放的胸怀破除行业壁垒,以兼容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的金融IC卡作为标准化平台,以支付服务作为粘合剂,提高经济和社会生活交易效率。在居民消费体验方面,随着新兴消费群体的逐步形成和消费升级趋势的进一步蔓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传统物质消费、商品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体验消费转变,消费偏好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都应抓住机遇,基于各种消费场景展开支付创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支付创新精彩纷呈、支付产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探寻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及融合,全力打造线上线下支付相融合的统一、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作者栾建胜系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总裁、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0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