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金属从稻米中“赶”出去
- 发布时间:2015-11-16 05:31:5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振中杨娟
两年多前,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九塘村村民刘清莲常常面对着被污染的耕地发问:这地还能治好吗?据环保部门披露,在包括九塘村在内的清水塘片区,受重金属污染影响的变性土地面积为34.41平方公里。
如今,刘清莲的疑问正得到解答。近两年,随着部省合作顶层设计、整合专家创新技术、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携手具体操作,各方参与防镉治镉,长株潭地区170万亩被污染耕地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相信将迎来新的生机。
来源复杂:污水灌溉或为主要原因
以镉为首的重金属污染到底源自哪里?在今年3月29日全国专家来湘“会诊”镉污染时,许多专家都给出了科学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世宝说:“重金属污染来源复杂,包括自然来源、人为来源、农业源。”
在若干种来源中,到底谁的危害程度最大?根据已有的调查、试验、检测,不少专家指向了水污染。
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李中阳博士认为: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途径主要是污水灌溉。被污染的水流入湘江,而湖南相当一部分稻田都引用湘江水灌溉。
让湖南省农科院教授柏连阳担忧的是,时至今日,湖南农田镉污染仍然存在,集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污染,范围小但污染程度高,像株洲的清水塘镉污染;另一种情况则为区域污染,污染程度小但污染范围大,如湘潭、湘阴、攸县等农田镉污染,湘江灌溉水镉带入等。
分区作战:边生产,边治理
“这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世纪性难题。”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坦言,重金属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环保专家表示,要把重金属从稻米中“赶”出去,在污染地区采取休耕、轮耕或“生态移民”的方式,停止农业生产活动。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理性地认为,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因噎废食,要走“边生产、边修复、边治理”的路子。湖南省农环站站长尹丽辉说,作为水稻大省,首先要完成一个现实课题——通过治理,在被轻中度污染的耕地上生产出符合卫生品质的大米。
长株潭地区作为修复治理稻米重金属污染的主战场,其170万亩被污染的耕地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区治理,对症下药。
在76万亩达标生产区,选种低镉积累的水稻品种、采取措施修复耕地,确保稻米镉不超标。主要通过施用生石灰提高土壤pH值,同步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喷施叶面肥、种植绿肥、深耕改土和优化水分管理等5项技术,降低土壤镉活性,使稻米达到卫生品质标准。
在80万亩管控生产区,继续种植水稻并进行品种替代,同时采取耕地修复措施,未达标稻米转为非食用用途,实行封闭运行。在14万亩作物替代种植区,不再种植食用水稻,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对症下药:稻米达标率提高明显
在农业部环保所副研究员梁学峰看来,石灰治理主要是针对轻度污染施策,因为pH值6.5是一个分水岭,通过施用石灰将土壤中的pH值提高到6.5以上,可以降低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活性。
而针对中度污染,则采用化学钝化等技术。就是利用研制出的各种钝化剂,在水稻插秧前抛洒,通过长期治理,让镉等重金属不迁移,不活跃,从而切断向谷粒等部位迁移的途径。
“农业部、财政部从2014年起启动了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试点。一年多来,经专家评估,土壤镉有效态呈下降趋势,稻米镉含量达标率提高明显。”刘宗林表示,要进一步控制污染源头,展开过程防控,注重末端治理,形成一套低成本、易推广、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为土壤恢复健康实施“治疗”。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