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丹麦大使:中国与北欧合作基础坚实 后继有人
- 发布时间:2015-11-14 07:1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5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我们迎来了中国与瑞典、丹麦和芬兰建交65周年庆典。在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1964年,我和十几位同学作为留学生被派往三国去学习它们的语言。结束学业后,我们进入了不同岗位,大都从事着直接或间接与这些国家合作有关的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亲历了中国与瑞典、丹麦和芬兰双边关系的发展,也亲耳聆听过老一辈外交家讲述的中国与这些国家建交艰辛和令人欣慰的初始阶段进程。
回顾中国与北欧国家交往的历史,特别是建交65年中的往事,不禁浮想万千,那一桩桩牵动人心的事件,似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中国同北欧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海湾中的小岛比约格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条年代久远的绸带,它见证了中国与北欧国家交流已有千年历史;“哥德堡号”沉船中20万件中国瓷器和茶叶,展示了双方在2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上频繁的贸易往来;近200年前安徒生在他美丽的童话中已经在直接展示中欧人文交流;中国第一部电话是瑞典爱立信公司安装在故宫的;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的,并被安徒生称为“大海蟒”。
100多年前,北欧诸多远东贸易公司开启了双方海上大规模商贸活动。更加令世人惊喜的是,瑞典、丹麦和芬兰三国在1950年承认并与诞生仅几个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在当时的西方是绝无仅有和难能可贵的,中国人民对此铭记在心。我们没有忘记,正是这些北欧国家最早同中国签署政府间贸易协定;我们还记得,丹麦首相哈特林首开西方国家政府首脑正式访华的先例。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之后,北欧国家积极参与中国的这一进程,同中国在许多领域进行了良好合作。时至今日,这些国家在中国的企业已有上千家,双方每年有形和无形的经济贸易合作额达到近500亿美元;北欧三国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已为国人所熟悉,包括来自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和别具风格的电梯,遍布全球的瑞典阿特拉斯凿岩机械和宜家超市、丹麦的位居世界首位的马士基集装箱运输公司、格兰富水泵公司、绿色节能的丹佛斯公司的产品;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处处可见来自这些北欧国家的产品,如芬兰软糖、瑞典的H&M服装、冰岛的鱼油、丹麦的乐高玩具和绫致品牌衣服。与此同时,中国与北欧国家在教育、文化、科技方面也进行了广泛合作,人员交流更是活跃,有的北欧国家在中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数,已经达到该国人口千分之一的水平。许多当年到瑞典、丹麦和芬兰留学进修的中国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后来有的当选为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世界知名高校清华、复旦的校长,还有的成为顶级科研单位的领军学者。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中的佼佼者已成为他们国家的使节、著名企业的总裁。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交流,加强了合作,并为各自国家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可以说,中国同北欧国家60多年来友好合作关系的创立和发展,源于老一辈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是与双方人民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其中也包括当时青年一代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这种友好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上的。
弹指一挥间,中国北欧关系已经走过了硕果累累的65个春秋,放眼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这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合作已经扩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千山万水已不是人民之间往来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之间的航班每周已有10多班,往来于中国与北欧的商船更是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合作已深入人心,在中国,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听到和读到北欧戏剧、歌舞、展览的报道。双方的文化中心正在积极地开展交流活动。北欧的语言已全部列入中国大学的课程,中文在北欧已从大学走进了中学的课堂。中国同北欧三国的留学生、进修生和学者的交流都已有数千人。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将带着更多对彼此的了解,操着对方的语言,走出校门,走上与我们之间合作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工作。如今,青年一代“中国通”“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在华企业总裁”和“瑞典通”“丹麦专家”“芬兰学家”“北欧专家”等在我们之间已经不少。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多此类青年专家和学者。我高兴地看到,“中国与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将在华举行,这是促进中国与北欧青年交流与合作的有益尝试。中国与北欧间的交流源于人民、发展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更寄希望于青年。两国的青年比过去的几代人有着更优越而宽松的条件,他们思想开放,更容易了解对方,更容易相互学习,更容易相互合作、共同创业、成为伙伴。在我的眼中,中国同北欧国家的友好合作,一定会在今后的年代中更上一层楼,在一代代青年中薪火相传。
(作者甄建国为中国前驻丹麦大使、北欧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