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慧科教育:用共享经济思维改变教育

  • 发布时间:2015-11-13 00:32: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记者 李峥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何让更前沿的科技知识走进更多的高校课堂,培育更多人才?”过去五年,归国创业的慧科教育集团创始人方业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五年间,慧科教育从一家初创的教育科技企业,转变为持续盈利且受到阿里云、IBM、亚马逊AWS等“巨头”追捧的“教育航母”。

  如何在被认为是“红海”的在线教育市场发现新空间?如何让“互联网+”给教育产业带来改变?又如何给双创、“共享经济”等探索找到教育领域新样本?慧科教育集团探索出了自己的成长路径。

  与高校深度合作培养人才

  11月的北京气温逐渐走低,方业昌和慧科教育团队的热情却持续升温。他们正准备着集团成立五周年的战略发布会。

  相较于五年前,慧科教育集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他们的服务已经走进全国500余所高校的线上与线下课堂,并成功与高校合作培养一批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

  而就在此前不久,阿里云、慧科与国内多所顶级高校联合在北京宣布启动一项旨在培养中国“大数据科学家”的教育项目。培养人才也被认为是决胜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关键一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加入这项计划,这些高校将在慧科教育集团及阿里云的帮助下,开设阿里云计算与数据科学方向专业,培养和认证一批云计算和数据科学人才。

  方业昌介绍,到目前,慧科教育已经与全国15所985院校达成类似专业共建的深度合作,这一规模还在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为什么会选择牵手市场力量培养人才?高校与市场机构合作的热情来自哪里?

  “传统IT教育很难将前沿技术和教授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很难及时与产业接轨,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前沿的专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说。

  北航软件学院毕业生、创业公司“会会”创始人李翔昊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师很难适应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瞬息万变的产业需求。“最好的经验必然来自于BAT这些市场一线。”

  正是这一点细致的观察,让身为北航校友的方业昌萌发了创业的想法,并于2010年创立慧科教育。他们所做的,就是把行业内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转化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推广进入高校,并以互联网等形式完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

  方业昌形象地说,慧科教育创业以来的核心业务就是把如阿里云、IBM、亚马逊AWS、百度等领先的行业“原材料”,通过“中央厨房”烹制,更及时地端给“顾客”——高校学生。

  “这只是慧科教育集团生态的一部分。”方业昌说,公司从一开始就探索的路径实际上是对在线教育这个产业的再度挖掘。

  2010年,国内互联网在线教育市场上,如新东方这样的巨头品牌已经将市场划定,涉及婴幼儿教育、K12教育、语言培训、计算机培训等领域的企业也逐步划定自己的地盘。“要想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一个模式,慧科教育从一开始就决定要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式,闯出自己的生存空间。”方业昌说。

  “于是,创业的前三年就专心做一件事,就是不断探索这个模式的可行性,让慧科教育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模式得到验证。”方业昌说,慧科教育在2010年首先与北航软件学院招收了联合培养“移动云计算方向软件工程硕士”68人。

  慧科教育的模式成功与否,首届培养的高校学生成长与就业成为关键。方业昌开启三年的焦虑等待。

  这68名被慧科教育和北航视作“黄埔一期”的学生在2013年交出毕业答卷:68名毕业生55%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5%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有部分从事了国内极少的云架构工作。毕业时60%的学生月薪超过1万元,10%月薪超过3万元,此专业在职班学生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以上。

  良好的就业前景与前期的教育模式创新密不可分。方业昌和慧科教育所探索的“烹鲜秘方”发挥了作用。

  “这就好比我们端出一盘美味的红烧肉,厨房对菜式的研制、烹制这道菜的过程,以及提供的服务就是慧科教育的生存空间,也是我们的独特模式。”方业昌说,创业积累的这个做菜的“手艺”和服务正壮大公司的版图。

  打造教育产业的互联网“生态圈”

  近期,慧科教育集团宣布刚刚完成最新一笔规模达到3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这背后是慧科教育集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持续盈利能力得到市场认可。调查发现,方业昌与慧科教育集团在过去五年的探索,最关键的突破便是通过模式创新,维持持续盈利与业务扩展。

  然而,持续盈利在互联网在线教育这个领域并不容易。

  方业昌回忆,刚刚起步时,慧科教育与北航、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等达成深度合作,并持续扩大合作范围。然而,模式的开拓往往意味着曲高和寡。当时,不少高校对这种市场化专业教育模式并不看好。

  方业昌说,在持续探索的前三年,慧科教育团队一方面走访国内高校,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如何让业务持续壮大。

  “如果只有线下,我们所做的模式、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展不开,企业盈利成长空间就很有限。我们观察很多互联网创业模式后发现,一定要有规模,才能放大资源共享的空间与平台。”方业昌说。

  那几年,业界也开始探索,如何把线下资源“搬上网”,借此来提升企业的增长空间及盈利能力。

  到了2013年,方业昌在持续深耕线下高校市场之后,强烈地感受到转向线上、打通线上资源的必要性。也正是那一年,国内掀起“慕课(MOOC)热”,很多高校看到慕课给现有课程带来的新活力,纷纷开设线上平台。

  2013年8月,慧科教育集团旗下“开课吧”上线,标志着方业昌也开始带领团队“触网”。慧科教育“触网”要做什么?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内容?慧科教育的优势又在哪里?来自业界系列的疑问考验着方业昌和团队。

  “我们当时想把开课吧打造成一个业务多元的平台,既能承载我们线下高校课程的线上呈现、线上选课,也能单独为职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课程,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兴趣社区,甚至我们也把职业规划部分内容加入其中。”方业昌说。

  在开课吧规模最大的时候,平台有280多人忙于各种业务、模式和推广等等。就这样,慧科教育进入了“触网”的第一阶段,快速取得市场与口碑。开课吧一度活跃用户数达到200万人次。

  “可正是从那时候起,我们进入了纠结的两年,到底该怎么走,我们和这个行业一样,一直在探索。”方业昌说,因为对互联网寄予很大的期待,使得公司将很多内容都一股脑放在了开课吧平台上。

  几乎同时,国内互联网企业快速壮大、分化,呈现出平台企业烧钱赚流量、拉用户,教育等垂直行业不断走向“平台化”发展,高校等机构也开始“触网”开设自有平台。

  “那两年,行业是今天你拿一轮融资,明天他拿一轮融资,互联网企业烧钱火热。”方业昌说,慧科教育也在纠结到底是要“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的模式,以摆脱错综复杂业务品类给平台带来的底层臃肿。

  方业昌从2015年起陆续推动品牌业务重整。2015年8月26日,在开课吧成立两周年的时候,慧科教育集团宣布,开课吧平台下的为高校提供B2B教育服务的品牌“高校邦”正式分拆独立运营,成为拥有500多所合作高校资源的高校在线教育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是开课吧转向轻量、“小而美”的最新一步。

  按照集团的计划,通过高校邦提供学分教育,同时锁定职业教育及就业环节,打通从教育入口到教育出口的链条即“找座儿”;开课吧直接面向消费者做互联网从业者的在线学习社区,依旧定名“开课吧”。

  而从转型后的集团营收来看,慧科教育集团的品牌“图谱”中,主要利润贡献来自于慧科教育与高校邦,其余业务板块有机拉动,组成慧科教育的整体生态。

  相较于企业利润的增长,方业昌更多地强调做好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得继续创新、折腾,在创新创业、前沿科技、‘互联网+行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教育方面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和企业。”方业昌说。

  产业“触网”的智慧

  9月见到方业昌,他展示了正在变得清晰的品牌生态。他认为,慧科教育探索三年、纠结两年的关键是“在对的时机,做了正确的事”。而其“触网”并非简单开设平台、资料线上化处理,也非顾此失彼、孤注一掷线上化发展,而是打通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这也成为“互联网+”行动下企业成长的关键经验。

  在他看来,慧科教育探索的业务版图将形成“B2B(公司间业务)”“C2C(消费者间业务)”“B2C(公司对消费者业务)”等模式的有机互动,每个业务平台可以为彼此上下游平台提供客户、流量、内容支持。

  “很多人说到‘互联网+’就是要‘颠覆’‘重构’,但我认为,‘互联网+’要首先看清楚你所在的行业。”方业昌认为,如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具有较重的“行业门槛”“专业背景”,并非“互联网化”就能“包打天下”的。

  方业昌说,以教育行业为例,无论互联网如何改变行业形态、产品形态,学习还是要学生自己苦读、研习,课程还是要老师讲授,教材还是要有载体表现出来。然而,企业在“互联网+”面前也并非束手无策,关键要看清所处行业的特质,进而“触网”。

  “其实在教育这个领域,我们先迎来的是‘+互联网’,然后进入‘互联网+’,在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下,我们把教育资源用互联网生态放大影响力。”方业昌说。

  “寒意”并非让创业走向绝路,而是让创业公司走向长远。方业昌说,从公司在教育行业的经验看,当前的创投市场“寒意”并非彻底消极的事情,而是在提醒国内互联网创业公司要真正地遵循行业规律、找准模式。

  “互联网+”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共享经济”等新趋势、新浪潮中,慧科教育正在探索着“共享教育”的模式。

  Uber在全球掀起了共享经济的新浪潮。平台、资源、对接、高效成为这个经济业态的新特征。共享经济在中国也快速成长:滴滴、快的等闲置资源配置应用陆续出现。

  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亮相。其中明确提出,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体验经济,发展共享经济等。

  那么,教育和更多领域有可能诞生更多共享经济形态吗?慧科教育在思考这其中的可能性。

  方业昌说,慧科教育从一开始所探索的线下高校模式正是将教育资源、企业拥有的专家“师资”资源、学生、互联网平台等资源打通,实现高效对接共享。“从这个角度看,慧科教育所做的就是朝着共享经济在教育领域方向创新。”

  采访中,方业昌多次提到“制作红烧肉的秘诀”,并把慧科教育的成长关键比喻为掌握了“秘诀”,而非拥有原材料或者成品的一盘菜。“时代变化很快,互联网更是给产业提供了很多可能,而无论怎么变化、更新,我们只要有研发能力、突破能力,这就是那个‘制作红烧肉的秘诀’,这就能让我们一直拥有创新动力、创新能力。”方业昌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