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医药产业增长新路径:借高科技掘经典名方

  • 发布时间:2015-11-13 00:32: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现代科技发展和多学科交融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当前多家大型中医药企业借助高科技手段,通过中医现代化;复活经典名方开掘新药等手段开拓中医药市场,取得良好效果。不过,中医药专家提醒,中医药现代化一定不能西医化,而且当前中药材质量是阻碍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用现代科技挖掘其内涵。最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正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共同筹建国际中医肿瘤研究联盟,力图通过中医现代化办法寻找攻克癌症和延长患者寿命的“钥匙”。“中医不仅要懂肿瘤,还要学习内科、免疫、药理, 以及现代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评价中医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让中医在医学界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原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林洪生说。

  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称,在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健康方面,传统中医药堪称是一个极大的宝库,完全有可能通过中医药现代化破解一些密码。“我们一直坚持中医特色。”广安门医院肾病科主任占永立表示,在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肾病科建立肾病治疗数据库,形成了针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系列处方,研制了“益气清热膏”和“益气降浊胶囊”等院内制剂,配合艾灸等其他中医手法减轻肾病患者的病痛。

  中医治病多用方剂,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方剂近10万个,例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经典名方不胜枚举。这些方剂的剂型多为丸、散、膏、丹,存在外观差、口感差、携带不便等缺点。伴随时代发展,现代人的疾病谱发生变化,不少野生珍稀中药材原料已经或正在枯竭,经典名方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我国高度重视经典名方的保护与开发,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挖掘,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中药新药,正成为越来越多科研院所、企业的选择。有些中药新药集经典名方之大成——连花清瘟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感冒、流感的中成药,汲取了汉代张仲景(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明代吴又可(代表药物大黄)、清代吴鞠通(代表方剂银翘散)等三朝名医用药的精华,结合现代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的中药研究成果创制而成。连花清瘟胶囊主要研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表示,如今,连花清瘟胶囊这一“古为今用”的创新中药已在全国12万家医院、药店推广应用。

  云南白药集团总经理尹品耀介绍,近年来他们在古方基础上拓展研制了白药膏、气雾剂、创可贴等用途更广泛的新型系列产品,其中气雾剂年销售额已达18亿元。青海省金诃藏医药集团在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经典名方进行了二次开发,研制成功25个独家新药品种。金诃集团董事长艾措千透露,他们正在编写《中国藏医药方剂大全》,至少有超过5000个藏药处方正在等待“古为今用”。

  不过,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庆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表示,中医药现代化一定不能西医化,要保持中医药的根本特色。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际医药巨头纷纷从中国经典名方中寻找新药线索,申请知识产权并高价返销,“洋中药”已占据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一定份额,加剧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危机和中药材资源研发利用的国际竞争。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将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及标志清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中药经典名方名单也正在加紧制定中。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物质基础,中药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3年中药产业规模达6324.4亿元,培育了一批中药产业大品种、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提升中药产业影响力。然而,记者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目前我国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部分野生中药资源流失、枯竭等。中药材选种育种、规范化发展缓慢,重产量轻质量,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滥用现象屡禁不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表示,要强化质量管理,筑牢中药产业发展生命线,包括建立中药溯源体系,使中药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中;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中药产业链全程的过程管理,形成长效追责机制。

  安徽中医药大学黄辉建议,地道药材要从产地、生长周期、采收、加工炮制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保障药性。“安全性方面,一是要能溯源考证确认是否正品,二是种植中尽可能杜绝使用农药和化肥,三是要加强农药和重金属含量以及其他明显有害物质的检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