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场上的“吉祥三宝
- 发布时间:2015-11-12 08:30:5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白雪妍
1953年5月1日,五一种畜场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镇成立,建立起以培育中国草原红牛、内蒙古细毛羊和锡林郭勒乘挽兼用马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为我国的种畜改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里现代种养殖业、旅游文化与生态建设三轮齐转,老场正唱响一曲时代新歌。记者日前走访了五一种畜场,见识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吉祥三宝”。生产“软黄金”的细毛羊
“这是我们自己培育的细毛羊,羊毛自然长12公分,那要拉长了你说得多长吧!号称‘软黄金’。”五一种畜场的技术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因为绒好,市场上供不应求。”
然而60年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却没有自己的优良品种,五一种畜场便在这种背景下成立。“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科研基地;既是一个企业,又是一个小社会。”五一种畜场场长李炳臣对记者说,建场初期引进了大批科技人员,手把手教当地畜牧技术员开展绵羊、黄牛、蒙古马的改良培育。为减轻传统畜牧业对草场的压力,五一种畜场彻底淘汰土种羊和山羊,成功培育出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和锡林郭勒马。农牧民也亲身体会到从一只土种羊到一只良种细毛羊的收益差距。“一只细毛羊直接收入就有100多块钱,北部苏木的牧民都来我们基地买羊,有的用小羔子换。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和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我们的细毛羊。”李炳臣说。
五一种畜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土质好,所产马铃薯、胡萝卜以外形美观、口感好、耐贮运而深受市场青睐,中草药种植也得到长足发展。为了改变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走设施农业之路,场领导跑项目、要政策,鼓励职工联户,扩大种植规模。职工们看到有农机补贴,有退耕还林项目支持,有场里帮忙联系化肥,种植热情调动了起来。场里近一半的耕地实行以水为中心的高效农业开发,并逐步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型喷灌向整合土地资源、上大型喷灌机的转变,高产稳产的特色种植业也发展了起来。
令人流连忘返的“牧家乐”
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以元上都遗址为依托、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走进一幢蒙古包,也许就是一户“牧家乐”。牧家乐给牧民带来不少收益,而草原旅游度假别墅也为旅游招商栽下“梧桐树”,陆续有7家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
离元上都遗址不远,一个蒙古部落正在建造中,城门拔地而起,蒙古大帐被多座较小的蒙古包簇拥,矗立在金莲川草原上,气势恢宏。一经询问,这里是2014年开始建设的元上天地蒙元文化旅游区,50集电视连续剧《忽必烈》即将在此拍摄外景,全面还原金戈铁马的草原民族历史。据李炳臣介绍,蒙古包全部选用真材实料,就是要建成永久性建筑,留待日后成为旅游基地。5年后,这里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规模的蒙元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我们把这些故事写成诗歌、快板段子,搬上舞台,表演出来。”五一种畜场宣传部长张巨林对记者说,5年前,场里推选出一个节目都困难,而今天,一部部反映牧场发展历程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草原书屋建了起来,“诗词之乡”也成为了种畜场的新名片。
“凝固”沙丘的黄柳
如今,五一种畜场又开始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已退耕造林4.24万亩,造林种草、插栽黄柳、围封恢复草原14万亩。其中,配合上级政府对元上都遗址围封6.5万亩,退耕还草1万亩,林草盖度得到根本恢复,不仅为构筑京津生态屏障作出了贡献,也为发展现代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场部在主风向的下游,以前只要一刮风,满院是土,连开门都困难,路上堆起了沙丘,车辆不能通行。”场部职工告诉记者,由于过度放牧、降水量减少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飞快地退化,几米深的风蚀地貌触目惊人。
2008年,年轻时曾经在五一种畜场插队的检察官喻中升退休回到这里,自掏腰包治沙种树。全场职工一起义务治沙。“黄柳是治沙最管用的树种,它不高,但能抓住沙子。”喻中升说,“沙子不流动,草原就保住了,牧民们的命根子牛和羊就有草吃。”
屡种屡败,屡败屡种。如今,3000多亩沙地已种满了黄柳、樟子松。职工们笑称:“在这里种树,挖着挖着沙坑也许就捡到了元朝的宝贝。”
“五一种畜场守着世界文化遗产,游人会越来越多,保护草原的责任就更加重大,我们不能靠着文化遗产,坐吃山空,而必须让旅游文化与生态建设、农牧产业一起发展,三轮齐转,才是长久发展之道。”李炳臣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