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城市更新中的公共艺术找回本土文化

  • 发布时间:2015-11-12 03:29:3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赵翰露

  艺术与公共空间是什么关系?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又在城市更新中扮演什么角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提出“用公共艺术进行地方重塑”,即艺术应介入公共空间,并对已有的空间进行改造。他说,介入当下社会发展,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应该唤醒更多艺术界人士,来共同思考城市更新中的问题。

  用艺术的语言解决公共问题

  汪大伟的本行是画家。他认为,当今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更多地介入社会,践行公共艺术,“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

  他认为,公共问题可能是环境中的功能性的问题,也可能是社会性的一些问题,亦有可能是民族信仰矛盾冲突之间的问题。如果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方法,从人自身最本质对美的向往为出发点,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才是人们所希望和需要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与象牙塔里的艺术不一样,它在生活中产生。汪大伟认为,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作为艺术家,应当把提升城市幸福指数、挖掘城市文化、触发市民审美需求作为自己的职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审美需求,发自内心。如果不懂得表达,艺术家应该去帮助他、教他表达。”自我认同和结合当地文化挖掘出的文化认同,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有了这一点后,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公共艺术介入民众生活,是全球公共艺术的整体走势,只有给地方带来良好变化的公共艺术才是好的公共艺术。以“地方重塑”为价值导向的公共艺术,将缓解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怪现状,重建美好的精神与物质家园。

  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汪大伟把公共艺术的价值界定在“地方重塑”。这是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把包括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在内的公共空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重新改造。

  物理空间上,随着产业的转型、城市的发展而改变,很多工业时代留下来的设施、建筑、空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但对于仍然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施也不能一拆了之。纽约的高线公园,就是运用公共艺术进行地方重塑的经验。公园曾是一条空中货运铁路,1999年,有人要求拆除已经失去功能的铁路。但在一家非政府组织倡导下,政府将这里改造成公园,并在里面设置了一些公共艺术作品,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展览,成为了人们非常喜欢的公共空间。

  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市西区的重塑过程中,公共艺术的价值更为凸显。社区居民来自22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彼此关系疏离、缺乏安全感。艺术家介入后,提出了“社区花园”、“社区厨房”的理念,利用社区的空地来种植物、蔬菜。将一些小的公共空间改造成菜园,利用空置小店作为公用厨房。种菜、做饭,看似简单而日常的行为,却是最有效的一种激活社区的方式。“不同民族间,信仰可能难以磨合,但回到土地,回到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大家就有了共同的依恋。这便是公共艺术带来的价值。”

  上海应当找回本土文化

  汪大伟与他的团队,也在上海实践了“地方重塑”。2010年,他们在曹杨社区举办了“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

  “曹杨新村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从规划到建筑技术都非常好。但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社会发展,它逐渐衰落。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衰退的社区,正是希望公共艺术能够发挥它 ‘重塑地方’的作用。”汪大伟说。艺术家真正深入社区,采访老人、挖掘当年的儿歌、让老人教学生跳橡皮筋,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声写在晾晒出来的被单上。一系列活动,让一度感到失落的老人们找回了自我,“天天像过节一样”。

  汪大伟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艺术家所做的地方重塑,更多像是一种“酵母”,后续,要依靠当地政府、社区、社会工作者介入,形成机制,让居民能自发地形成推力。“曹杨新村的居民,当谈到他自己的历史,谈到他的儿时记忆,神情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找回了自豪感。”

  而公共艺术之于城市更新的意义,最后也落到这一种“自豪感”上。“今天的上海,硬件设施已经一流,艺术能做的,就是继续让我们找回我们的本土文化,找到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有了这些,自然有定力,自然就幸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