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⑨——中讯四方董启明:创业前先看了八遍《公司法》
- 发布时间:2015-11-11 13:3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讯四方(430075):以声表面波器件为核心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包括以声表面波器件为主的微电子器件、微波组件和模块及微波系统集成三大类。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创业故事。1995年,意气风发的董启明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在国企、私企闯荡10年后,2005年,和大学同学、前同事张敬钧一起创办中讯四方。他们俩每人出资25万元,摆2张桌子,卷起袖子便开始了创业之旅。2014年,中讯四方年营业收入1.39亿,利润超1936万元。
在北京海淀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公司总部,北京中讯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启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圆脸敦厚的他,总是一脸笑容,激情满怀,口才极好。
技术突破获第一桶金
声表,全称叫声表面波滤波器,是利用声波沿固体表面传播的原理,过滤信号的那种。就像比如说是一个门,有些波是需要的,就让它从滤波器这个门里过去,其他的杂波不需要,就给过滤掉,就像收音机频段,把需要的频段保留,不需要的过滤掉。2005年中讯四方成立的时候,他们就选择这个产品切入行业:“为什么这个产品的切入点比较好?这是一个小众产品,属于细分领域。国内竞争不是很激烈,都是一些国企的研究所在做。”当时,一些国企研究所,有机制问题,产品的先进性也不突出,服务还跟不上。用户希望找一个民营企业当鲶鱼。董启明判断,做为民营企业,即使产品跟国营研究所差不多,但是如果服务更好的话,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面,元器件相对来讲,又小又少,大企业看不上。但是行业里又少不了它。
更重要的是,公司一成立做军品的决策,董启明今天回忆起来认为非常幸运:“如果当时从民品开始搞,也是死。为什么?没有钱。民品竞争特别激烈,需要非常大的资本。”董启明认为,军品相对来说是属于小品种、高附加值。高附加值才能够让公司撑得下去。军品市场带有一定的门槛,相对来说还不是完全充分竞争的:“可以让我这棵小苗在里面吸营养。我这个种子撒到贫瘠的土地里面去长不起来,现在跑到一个肥料还比较好一点的地方才能够发芽。”
但是,切入点想得好,还得真刀实枪干出产品。中讯四方拿出注册资本金50万开始研发产品,心里多少有点底气:用户表示,中讯四方的样品,只要做的跟国营研究所差不多,哪怕指标差那么一点点,优先定,这也是为了培养供应商的竞争对手。
4月30号,第一个样品拿出来后,用户当时一测试,很失望。而正式招标就是5月8号,中间是一个五一小长假。当时公司的帐上只剩几万块钱,如果这第一个产品失败,创业就宣告失败了。短暂的焦虑后,董启明镇静下来,盯着外聘的杨工程师说:“我们别着急,射频来回串,肯定是一个很关键的工艺技巧没有找到。五一期间,我陪您加班攻关,8号去投标,死马当作活马医!”
就这样,杨工程师加班,董启明做好后勤,搞夜宵。日夜攻关。终于到6号晚上凌晨,董启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里是杨工喜悦的声音:“告诉你好消息,出来了!”原来杨工来回反复试错,终于找到诀窍,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到了8号,改进型样品送到客户那里,人家一测,各项技术指标都可以了,当时就定了100多万元的货。这就是公司的第一桶金。
“这就是一个生死一跃。工艺是窗户纸,捅不到那去就没有办法。因为你真的不行,谁也帮助不了你。”现在回想起来,董启明觉得还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有一次,一位投资人问:“行业门槛这么高,你一个学地质的,又不懂电讯技术,你怎么搞起来的?”董启明连2秒钟都没有想,脱口就说:“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我想一想,觉得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董启明笑着告诉记者:“创业的确带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但是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创业之初,国家提出解决自主创新问题。董启明似乎感觉到什么,从公司一成立,就对研发非常非常重视。而当时,同行里面有很多就是“抄板”,进行简单的低端复制生产。但是董启明预判,这种做法早晚遇到危机。因此,对于创新研发大量投入。很快,公司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
董启明说,如今中讯四方已成为本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如果要说体会,原因就是正好踩上创新这个“点”。
慎选“事业夫妻” 定好合作原则
两个学地质的,跨界来搞以微电子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董启明说:“这种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你自己本身不是这个专业的,你要能够把一帮人聚集起来。”这好比开饭店,自己不会做大厨,但是你能请来各位大厨,这也是本事。“首先你必须要有舍有得。你不能自己又拿高工资,你的股又多,谁跟你玩?所以机制设计要好,真正要懂得有舍才能得。”创业初期,董启明、张敬均两个创始人自己拿1000元工资,而总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可以拿2万、1万的高工资。
董启明深有体会地说,在企业初创期,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比较重要一些,再往下就是市场偏重要一点,再往后实际上就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理念。一个好的机制、文化、理念,能把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各种资源的集合体,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各种人脉资源的整合体。
这种整合能否成功,首先在于慎选创业伙伴。董启明表示,中讯四方的两个创始人是同学,理念高度互相认可、一致。合作伙伴相当于事业夫妻:“找创业合作伙伴,比你找你人生另一半还要严苛10倍、100倍。”董启明说他有切身体会。尤其是创业的时候没有找好,后面再找,你就给他聘成总经理、董事长,实际上还是不平等的。好多公司,在后面成长过程当中,再聘总经理什么的,发现弄不好,弄不下去,于是大部分是总经理跟董事长一个人。实际上,现代企业制度不能这样弄,这样太累,没有分工协作、没有监督。
中讯四方成立的时候,两个创始人就“约法三章”:第一个就是从公司一成立,两个联合创始人就是一致行动人的概念。两个人有一票否决权,如果一个事一个人坚决反对,另外一个人肯定不能干。第二个,两个人的夫人、亲戚绝不能来公司。第三个,任何一次股改,股份保持一样多,这也是从股权结构上制约。“我们两个人有点事业夫妻的味道,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是性格互补,一个是互相欣赏,这个很重要。核心合作伙伴不要太多,2到3个人为好。合作就是平等的完全合作。人再多了之后,不好协调关系,关系太难处。”
“一个公司能走多远,在几个人联合起来创公司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埋下了某种基因。而且思想基因直接反映在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上,这两个加起来叫法理结构。”
董启明介绍,创业之初,他就对公司架构要深入思考,决心要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架构公司。他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两个小红本,是两本“股权证”:“公司是2005年9月23号成立,我认识到有限公司的局限性,所以一开始就模拟股份制在搞,公司刚刚成立一个礼拜,我就自己搞了两本股权证,我和张敬均每人25万股,然后我这里面都有说明,这都是我设计的。”
也就是说,公司刚注册的时候,两位创始人就达成一致,各一半的股份,还特地弄了证书。董启明认为,从这个设计源头,内生出了中讯四方的一个独特的管理机制:双首长负责制。公司做军品,仿效部队设政委,设立双首长负责制。比如说各个部门,都是两个头,业务上以经理为主,企业文化、思想工作是以政委为主,其实就是相当于国企里面的党委书记。
中讯四方的党支部书记高亚勤说,这个架构,特别有利于建设公司凝聚力:“市场部、财务部这些部门,本身有一个经理,然后其他部门的经理兼任政委。你兼我的政委,我兼你的政委,如果是专职政委,造成人力上的浪费,大家就互相兼任。经理主要是抓业务,政委主要抓思想工作。比如说这个员工对他们的经理有意见,他们不好直接反映,他可以反映给政委,由政委和经理去沟通,给员工的心理上一个排解的渠道。董事长和总经理也是互为政委,比如说这个事你觉得管得太严了,你可以向董事长反映。”
此外,中讯四方还特别重视文化建设,比如把总部所有的员工,编成11个企业文化小组。由一个普通员工来担任组长,把经理、老总全都编进去,在搞企业文化活动的时候,组长最大。比如说要组织旅游,旅游的时候就按组长来分排,以小组为单位去活动,小组为单位就餐,住宿,都是这样的,包括你总经理,你要有什么外出,你有什么事情要向组长汇报,不能单独行动。
这些机制设计,让员工有归属感,参与感,员工的流失率非常低。每天早上,总经理张敬均还在中层管理人员微信群里讲“文化”,以凝心聚识。
董启明认为,公司虽然是两个头,但是下面绝对没有感觉到是两个头。两个创始人有分工,但是理念高度一致,不存在到底是董事长的人还是总经理的人,都是一体的。两个创始人,权利还是一样的,股份也是一样,性格还互补。“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我们的优势。有这个机制之后,后面每个部门,比如说放两个头,就有这个根源了。我们怎么合作你们就怎么合作,而且这种模式在整个文化也是认可的,”
董启明说,他在做公司之前,《公司法》看了8遍都不止。因此,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公司一成立的时候,一支笔签字都是总经理,包括我花钱也是他签,我们有分工协作,可能市场对外的功能董事长多一点,对内管理就是总经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一定是这种机制,不能搞乱。”
总经理有日常的经营权,董事会不能瞎干预,董事会定好大的目标之后,检查结果就行了。为什么财务总监跟董秘是由董事会任命,叫三架马车,实际上现在企业制度的三架马车就是总经理、董秘和财务总监,这相当于是董事会的治理结构。公司的财务,必须是财务总监签字,而且财务总监是直接受聘于董事会的,董秘也是,董秘是董事会秘书,他也不是董事长秘书,这一块相当于公司对外发言,各有分工,在董事会层面是平等的。
作为董事长,董启明都做些什么工作?他说,“我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财散人聚。你真正给利益、权利分下去。我在公司就管几个事,一个是企业文化、理念这一块,这决定组织的理念。第二个是融资,不管南京子公司、深圳子公司,你们只干事,没钱是我的事,融资是我的事,我只管弄钱,不管花钱,别人会很开心。第三个就是重要人才的挖掘。人才弄进来,后面怎么发挥作用,怎么用我就不管了。具体的工作就是坐车、喝茶、聊天。”
创业要吃苦 要会抓机遇
创始人,也是企业的牵头人,要真正的能够给各方面利益摆在前面,所谓叫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吃苦是指时间上、精力上、全力以赴。有的人说我不爱打工,自己创业自由。实际真创业之后更不自由,时间都不是自己的。
董启明说:“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必须要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你就自己有别墅都不能住,你也可以住,你住了,结果是团队心散了。为什么好多海归回来创业创不成?一上来就自己定了比较高端的位置,最后团队就两张皮。”
创业靠团队,团队靠什么?靠真正的心里认可你。真正搞一帮能够共同创业的人,有点困难大家一块扛就过去了。“有一些老板创业很累,我创业可不累,我是快乐创业,一点都不累,因为有些事大家一块扛。我一直跟员工讲,我说你们可不是给我打工,我只是牵头,大家一块来做。中讯四方搭了平台,最后能做多大,是你有多少能耐,你给这个平台提供资源,我只是搞一个初始速度给你。以后你当董事长我都重点培养。”他这一讲,一些想自己单干的,都明白了,不想自己另干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老认为自己控制控制,你有这个想法,这个企业是我的,老怕别人抄你后路这就坏了,你越这样越不行。”
回忆创业过程,董启明说,公司能够走到现在,10年,中间有很多次就差那么一口气都死掉了,但是总是最后叫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就是创始人的执著精神,就是创业精神非常重要:“一个是坚持,再一个你还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你还能够看到大的方向,比如说一个是开始我就比较关注企业的创新研发。第二个,就是很快能够跟资本市场对接上。我当时敏锐的感觉到,如果创新和后面的发展,不跟资本对接,没有一个好的形态、机制,也走不远,走不下去。看到新三板政策,2天、3天我就开始决定做,从听说新三板,到新三板挂牌也就是半年时间。”
和资本打交道有技巧
跟资本对接,是双刃剑。跟资本打交道,要有相当的技巧。董启明体会很多:“首先,高新企业必须跟资本对接,不对接你是发展不下去。通过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只能解决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就是比如说我从这个东西研发好了,同手机生产1部到生产100部,或者100部到10000部,这个可以用贷款的形式,但是这个手机从没有到有,不能用贷款,只能用股权融资,叫直接融资。如果谁从研发的时候,用债务融资必死无疑,必须用股权。”
但是,资本相当于核武器,能量很大,可以催生你企业很快成长,但是如果控制不好,也会机毁人亡。如何合理的跟资本市场打交道?董启明说,融资的时候一定记住,首先观念上要一致的,就是经营人和投资人是平等的,互相感激的,要明白,企业搞不好,投资人也挣不到钱。
第二个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一定要非常明晰的分离,不能混在一起,说白了就是按照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来管,不能说投资人投钱,就什么都可以插手,结果是两败俱伤。”
董启明认为,创业早期,千万不能轻易让投资人进到董事会。董事会是经营公司的,投资人瞎进,最后的结果两败俱伤。但是创始人又要跟投资人搞好关系。这里面就有跟资本打交道的技巧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创业者不太会打交道,就怕资本市场,说投资人很狡猾,弄不好被弄沟里面去了。董启明说,实际上创业者和投资人合作,你要有一套理念,引导投资人,这很重要。那种纯财务投资人,你就给他理解成一个长期债权关系。创始人要不断学习跟资本打交道,要理解资本的规律,驾驭资本。体现创始人的主动。经营公司是主动的一方,投资人是被动的一方,不能让主动方被被动方牵着鼻子走。
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现公司能力,不仅是做事能力,不仅是你会做产品、技术好,你得还吆喝,不会吆喝一样没用,最后你不会吆喝,只能是卖给别人,让别人去帮你吆喝,只能是被别人并购。
“谈融资,提倡价值投资,要持续的。你要是搞短线投机的,你投我也不要,因为三板投机是要出问题的,你老盯着我今天赚多少、明天赚多少很麻烦。其次,投资人一般都要对赌,我不对赌的,你要投就投,而且投资人还要董事、监事都没有,照样还投了。为什么不对赌?我的条件就是不赌。我跟他讲,说实话我搞公司够累的了,实际上你给我增加负担压力,人生病都是负担压力大,比如你跟我对赌,你是想输还是想赢?比如说你赢了,我输了,公司黄了,你也输了。你给我搞那么大压力干嘛?他就说不赌了。”
跟资本市场谈,确确实实得有一定技巧。搞资本的这帮人都是脑子挺灵光的,有的是搞过公司的,他们有一句话,没钱的人想蒙有钱的人蛮难的,他为什么比你有钱,肯定比你聪明。所以你就实打实的,你把你的真实情况,用真诚打动他没有问题,就得真实,就是真实对真实。
说起自己做企业的体会,最后,董启明很真诚的说:“首先我觉得我是比较善于跟人合作的,我觉得合作很重要,第二个就是我能够换位思考。不管是技术的、市场的,包括客户,我肯定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首先来说,我也不会说去占你的便宜。我最大的长处,一个是合作,一个是能够理解别人,还有一个就是共利共赢。一件事,你没有好处,光我有好处,这个事我不干的,因为肯定长不了。” (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系列稿件: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⑧——锐风行张磊:创业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⑦——联飞翔郑淑芬:女人创业优势独特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⑥——康斯特姜维利: 创新很难 唯有专注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⑤——“金牌董秘”何愿平: 创新最需要的是市场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④——探路者盛发强:创业就是不断”自我折腾”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③——东方网力刘光: 商业就是一个有规则的游戏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①——超图软件钟耳顺: 创业之初志同道合更重要
创业者说“双创”系列访谈之②——飞利信陈洪顺:合伙创业重在配合
“内部创业”给创新带来生命力——专访神州泰岳董事长王宁
如何从中关村的小乌鸡变成创业板的金凤凰——专访飞天诚信总经理李伟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