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合多元文化资源

  • 发布时间:2015-11-11 08:0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梁 婧  责任编辑:罗伯特

  原标题:走进藏羌彝 细品产业经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从顶层设计着手,关注藏羌彝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问题,期望找到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一年多过去了,记者走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切实感受《规划》的落地情况。

  粗犷艳丽的羌绣、独一无二的祥巴、人间天堂的九寨……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你能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到她的独特和唯一。阿坝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顺清说,“我们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不少地区,人们生活并不富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握文化和地理这两大优势,为阿坝州的发展走出一条适合它的路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继文化部、财政部去年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后,四川省文化厅也会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共同编制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为这里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那么,藏羌彝文化产业具备哪些亮点?又有哪些未来规划呢?

  形成良性竞争秩序

  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外观雷同、包装类似的产品让人难辨真伪。特产不“特”的现状,让不少游客达成“风景可以看看,特产回家淘宝”的共识。与不少地区类似,在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阿坝州茂县,古老的羌绣也陷入同样的窘境。

  “最辉煌的时候,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万元。今年10个月过去了,还不到100万元。”羌寨绣庄总经理杨军告诉记者,四川羌寨绣庄有限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绣庄之一,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3000户左右的羌族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杨军认为,茂县具有发展羌绣的天然优势,但如果缺乏统一规划,优势就会被滥用。譬如,茂县的羌绣属于泛地域性的纪念品,遍布当地,有各种小作坊、淘宝店,压价竞争、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泛滥,破坏了行业的整体生态。而同样是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汶川县映秀东村的特产祥巴的待遇却大大不同。“每次来到这里,我总是会来看一看漂亮的祥巴,感觉不虚此行。”湖北来的游客黄姗姗说。

  祥巴,是藏语中木刻版画的意思。2010年,易西嘉洋等几位藏族艺术家在传统经文印制形式的启发下,独创设计了这种新的版画。祥巴在丰富藏族艺术的同时,也为藏民们带来了新的致富路。“它像版画一样将以宗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图案雕琢在木板上,再将绘制唐卡时使用的纯天然矿物颜料涂在木板上,最后盖上藏纸,就完工了。”祥巴创作者、安多藏族小伙曲甲一边创作,一边对记者说。创作一幅类似的祥巴作品需要3个月,一个模板平均能印20张左右。由于每次上的色调的不同,每幅祥巴都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特性。目前,仅仅依靠祥巴创作,曲甲每年的收入就有4万元。

  在祥巴创作基地,除了能够看到手艺人的现场制作演示和祥巴作品展,由祥巴元素衍生出的明信片、书签、笔记本、帽子、水杯等文创产品也独具一格。“跟祥巴相关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不少精品都会销往国外。”映秀镇党委副书记徐才英说,这归功于祥巴艺人自发组织的行业协会。他们共同协商祥巴作品的价格,防止恶性涨价或压价,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性竞争,更深入探讨祥巴艺术的传承和开发,在打造真正特色的同时,从源头激化市场活力。

  整合多元文化资源

  “好不容易请年假来到向往已久的九寨沟,在沟口就被堵住,真是急死人。”从陕西来的游客郭先生说。按计划,九寨沟是他的最后一站,返程票都买好了。现在却因游客限流的原因,他只能止步于沟口。“进九寨沟估计是来不及,只能在附近逛逛了。听说沟口的《藏谜》《九寨千古情》、白马藏族的农家乐等都是有特色的赏玩之处,希望可以借此填补遗憾。”

  像郭先生一样,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承载量的问题而被堵在九寨沟沟口的游客不在少数。为了延展单一的旅游景点及线路,阿坝州对整个旅游资源作了重新调整和规划。“阿坝州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古蜀文化、大禹文化、氐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羌文化等。自然风光更不必多言,九寨沟、黄龙寺等风景名胜景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卧龙、若尔盖高原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克基土司官寨属于国家级人文景点,而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将阿坝州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宣传、客源共享、合作共赢,变单一的‘旅游点’为丰富的‘旅游面’,进而形成总体竞争力。”四川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映秀东村的非遗文化产业园,正是资源整合、集群发展的好例子。“按照‘功能明晰化、产业集聚化、文旅融合化’的发展目标,映秀东村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了民俗文化体验区、主流文化展示区和时尚文化休闲度假区等多个特色文化旅游区。”徐才英说,该产业园目前已引进藏香、藏茶、藏羌绣等20余个非遗项目,形成了集群文化合力。“映秀是成都到九寨沟的重要一站,往来游客众多,之前没有特别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点作支撑,难以让他们留下来。如今的非遗项目的建设,正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及尝试。”徐才英说。

  同样受益于资源整合的,还有新建的茂县坪头村。坐落于成都至九寨沟必经之地的茂县坪头羌寨,是体验羌族文化、感受羌族人生活的集中体验区。它在州政府及县政府的宣传下,由原本的不知名小镇成为阿坝的知名景点。

  “我们村民还来不及接受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时,就已经成为老板了!”茂县坪头村云上人家农家乐老板尔玛泽丽告诉记者,现在的坪头村可以接纳住宿3000多人,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占村总人数40%以上。

  “经过整合后的资源,并未出现人们之前担心的过分分流游客资源的现象,九寨沟等知名景点火爆依旧。”九寨沟县副县长吴非说,通过整合资源,他们全面开发了短途游、自驾游、过境游等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行业内部的产品、服务等方面整体形成了良性竞争。“互抬轿子、水涨船高的合力效应已经凸显。”吴非说。

  吸引创新型人才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唯平介绍说,近年来,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快速起步,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譬如,藏族手工艺品已进入香港、澳门地区及尼泊尔、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然而,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出去”,如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找到能帮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得好的人才!”

  在阿坝文化产业圈内,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的蒋维明正是这样的人。他继承了传统藏传黑茶的工艺,研制出需四季调制的“大土司黑茶”,将映秀本地茶带入高端茶业市场。如今,“大土司黑茶”年产量近9吨,“产多少、卖多少”的销售成绩为当地人津津乐道。“大土司黑茶的口感比一般黑茶要甘甜,受到东南亚市场青睐。”蒋维明说,但市场只是结果,没有传承,哪里来的再创新?没有研发,哪来的市场?“倘若不是多年坚持藏茶配方的深挖,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销售成绩。”蒋维明说。

  “像蒋维明一样,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十分稀缺;既懂艺术创作和产品研发,又懂市场经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杨洋说,市场要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是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但是,培养或引进优秀人才进行创意开发的高昂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文化市场尚未成熟,行业规范和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文化创意的开发。

  “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窦唯平介绍,自《规划》实施后,目前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已规划文化产业项目142个,涉及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88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工艺品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一步步实施,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演艺聚集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带正日渐形成。”而它们的落地,正让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