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兴美容火爆 监管却存空白

  • 发布时间:2015-11-11 07:54: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唇”、“玻尿酸填充”、“注射溶脂”,如今京城大大小小的美容店都在操作这几个新兴的美容项目,更有人打着“日式韩式”的名头标出上万元的高价。但这些项目真的安全吗,遇到问题如何维权?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由于2009年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对不涉及开刀的美容项目并没有相关规定,消费者一旦遇到问题,很难快速有效地维权,只有将商家起诉一条路可走。

  现象

  新兴美容花样多 爱美者纷纷尝试

  近年来,随着美容技术的提高,美容院纷纷推出新项目来吸引顾客,而顾客们也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面部皮肤保养,而是趋向对面容的“微调”,如文眼线、文唇、玻尿酸注射填充、溶脂针都是近期的“明星”项目。

  “想做素颜美女吗?不用化妆也能神采奕奕。”这是一间美容机构在网上贴出来的广告语,宣传的是文眼线和文眉。记者走访发现,文眼线、文唇受到上班族的青睐。“文眼线后就不用每天上班前再化眼妆了,省去不少时间,而且很自然,可以装素颜。”上班族小敏称,她办公室内的五名女同事只有一人没有文眼线,“身边的年轻姑娘都尝试了,我还想去文唇呢。”

  近期走红的美容项目还有“玻尿酸填充”和“溶脂注射”。这两项被爱美的女性戏称为“斗转星移”。玻尿酸填充可以将面部凹陷的地方或者是有皱纹的地方进行填充,使肌肤看起来更加饱满。而注射溶脂则是将溶脂针注射到想要瘦的地方,溶掉脂肪,进而达到减肥塑形的目的。“为了把脸颊两侧的婴儿肥去掉,我已经在美容院打了4针溶脂针。确实有变化,几个朋友看到我都说脸瘦了。”在外企当行政秘书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工作需要,形象要求很高,所以她愿意花大价钱来对自己的外形进行“微调”。“现在这个项目特别火,我每次去注射还需要提前预约呢,不然得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排到。”

  探访

  不动刀却上医用麻药 看着心惊肉跳

  为了弄清这些新兴的美容项目究竟是如何操作的,近日北京晨报记者以潜在消费者的身份走访了多家美容院,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这些项目均未直接开刀,但在操作过程中会使用医用麻药,操作过程也难说卫生,更无急救措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在一家可以做文眼线及注射美容的美容店内,记者以“看看再说”为由被店员带入美容室内。此时一名注射玻尿酸隆鼻头的顾客正疼得“嗷嗷”直叫,只见技师将一根细小的针扎进她的鼻尖,然后把针筒中略显浑浊的液体慢慢推入,随后慢慢揉捏她的鼻子。“这个步骤是将玻尿酸捏成型,让它更好地和人体组织相互吸收。我知道虽然打了麻药还是会疼,可你得忍住,要是捏不好,很可能以后的鼻型就是歪的。”技师一边下手捏,一边劝慰着忍着眼泪的女顾客。

  在另一间美容室内,一名顾客躺在床上,眼睛紧闭,眼皮上泛着油光,技师拿着文绣笔,在她的眼皮上一下一下地仔细画着。记者注意到,此时该美容室并无任何隔离措施,店员及其他顾客可随意出入。而在另一边,一名技师将文绣笔蘸上粉色的颜料向床上顾客的嘴上扎去,剩下的颜料就暴露在空气中,并未做卫生保存。

  一店员向记者游说,做项目都会上麻药,可以不用担心疼痛。“我们这里的麻药都是进口的医用麻药,抹上一点你就会感觉眼皮麻麻的,没什么感觉。用针扎上去也只会有些刺痒,不会疼痛难忍。”她还给记者展示了她所文的眼线和眉毛。“我是特别怕疼的人,抹了麻药之后也没觉得忍受不了。但是要是说一点感觉没有,也是骗人的。”

  记者看到,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名技师不时抬头与其他员工和顾客说话打招呼,而她手中那根文绣笔就停在顾客的眼睛周围摇晃。陪同顾客来的一女士几次提醒她要小心,暂时停止操作时就把文绣笔拿得离顾客远一些,无奈技师不以为然,没有理睬。而正在文眼线的顾客则几次要求技师停手,“不行,我眼睛太疼了,休息一下再文吧。”记者看到这名顾客不断流泪,而且眼皮明显红肿。面对这样的情况,店员似乎习以为常,只解释为“她可能是比较敏感的体质,所以就算是抹了麻药也会流泪,没关系。”陪同她来的女士却不断念叨着:“我在一旁看着真是心惊肉跳,感觉一个不注意就会把眼睛弄瞎了。”

  质疑

  收费动辄近万 从业人员大多无证上岗

  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美容项目价格并不便宜,尤其是一些美容店打着“日本溶脂”、“韩式半永久眼线”等“洋招牌”,更是将价格定在近万元。而如“韩国老师亲自设计”、补颜色、设计个性形状等各种单项服务,还需再增加费用。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其中,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牙科项目的应具有5年以上从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中医科和美容皮肤科项目的应分别具有3年以上从事中医专业和皮肤病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等。不仅如此,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须有护士资格,并经护士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两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

  但记者发现,美容院中的技师及学徒鲜有人具有从事相关美容项目的职业资格证,甚至一些护理工作的人员只是刚刚接触这行的小工,更别提有护士资格。在一家金融街的美容院内,注射玻尿酸的技师坦言自己没有国内的专业资格证书,不过号称她的技术是在韩国学成归来,“我脸上的针都是自己打,这不也没事吗?”而店内的护理人员更是初中文化程度,且从未从事过美容行业,“就是跟着老乡一起来北京打工的”。

  维权

  店家多推诿 消费者吃哑巴亏

  记者发现,虽然像是文眼线以及注射美容价格不菲,但是仍不乏爱美女性前去尝试。但在此过程中,她们也遇到了不少意外的烦心事。虽然此类美容项目属于高消费,可一旦遇到问题,消费者维权却是困难重重,店家更是“翻脸不认人”。

  案例1

  文眼线后角膜受损 被店家拉黑

  爱美的田女士日前就在北京西站附近一家美容店内进行了文眉以及文内眼线的项目。本来是为了漂亮省事,却不想险些影响视力。田女士告诉记者,文眼线前,技师给她上了一些麻药,随后操作。在两个小时后,美容完成,技师用棉花蘸着清水将麻药清理。

  在文完一个小时后,田女士的眼睛红肿流泪,随后甚至无法睁眼。面对这样的情况,技师却称因为她的体质差,才导致眼睛红肿疼痛。由于疼痛难忍,田女士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诊治。医生将其眼睛诊断为角膜上皮脱落,如果恢复不好可能会影响视力。医生推测,造成角膜上皮脱落的原因是因为麻药未清理干净,灼伤所致。

  “我两周没有上班,一共花了两千多元医疗费。但是和店家沟通之后,他们只是说文眼线的钱就算了,但是要求我把文眉的钱补上。”田女士说,经过协商,店家依旧拒绝赔偿和道歉,甚至将她的电话拉黑,并称从未见过她。无奈之下,她也只能吃了哑巴亏。“真是后悔,不应该贸然去做这样的美容。”

  案例2

  注射美容变乒乓脸 投诉未回复

  今年23岁的小悦原本光滑的脸,在注射美容后却变成了明显的“乒乓脸”。什么是“乒乓脸”?这是美容师们对注射美容后一些消费者的脸上出现一个或多个鼓包所给予的形象比喻。小悦告诉记者,在两个月前,她在建外SOHO内的一间美容院内在额头上注射了5800元的玻尿酸针,用于消除抬头纹。谁知道,没过几天,她的额头上鼓出了很多个小肿块,而且过了近一周都没有消下去。

  “我吓坏了,赶紧到医院去看,原来是注射的玻尿酸根本没有和我的身体组织融合。医生说,注射进去的东西已经聚集成团,变成了小球,才导致肿成一块一块。”小悦说,为了将“乒乓球”从脸上取出来,她只能到医院做了手术将里面的东西取了出来。“总共休养了半个多月,才渐渐消肿。”现在说起来,她还是心有余悸。“虽然当时注射的时候没有开刀,取出注射物的时候却还是挨了刀,想想真是后怕。”

  而小悦在维权的道路中更是不畅。“店家说我的额头上冒出肿块是因为我自身对于注射的玻尿酸没有吸收,还离谱地归结到我休息不好上面。在我做完手术后,更是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小悦说,店家一直不肯正面给她解决方案,更是不愿道歉赔偿。虽然,她事后向相关部门投诉,但是事情过去了两个月,也未见回复。

  法规

  相关管理条例内容空白 维权难有依据

  北京晨报记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上查询发现,大多数的美容店只具有美容、美发资质。在这两项中,并不包括文眉、文眼线、注射美容、溶脂注射等新兴的美容项目。

  目前,对于医疗美容相关规定只有已于2001年12月2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2009年,卫生部根据管理办法,制定下发了《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将医疗美容技术进行分级管理。记者发现,在目录中依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将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一级:操作过程不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不大的美容外科项目。二级:操作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有一定风险,需使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等完成的美容外科项目。三级: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创伤大需术前备血,并需要气管插管全麻的美容外科项目。四级:操作过程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的美容外科项目。文眉、文眼线、注射美容、溶脂注射等新兴的美容项目并没有收录在内。

  对此,记者致电北京市卫生监督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文眉、文眼线以及溶脂针等这种不涉及开刀的美容项目,目前的确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无法按照《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来处理。“这些都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新兴项目,在规定中的确没有涉及。近期,我们也接到过不少消费者的投诉。但是因为现在没有相关的规定出台,所以我们也无法对商家进行处理,只能让消费者到法院对商家进行起诉。”

  鉴于此类情况,北京晨报记者咨询了北京康普律师事务所吴立宏律师。吴律师表示,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消费者在消费遇到伤痛或者问题时,很难依据相关法规维护权益。“一般情况下,出现问题导致消费者出现病痛后,大部分消费者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就医,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就忘记留存证据。在病痛消失后才顾上找商家维权,但那时候取证已经很困难。没有证据,消费者维权阻碍很大。”吴律师称,由于目前只能按照民事纠纷到法院起诉商家,进而获得相关赔偿,希望可以提示消费者,遇到问题及时保留证据,第一时间向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投诉。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静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