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言之凿凿,但都是谬论
- 发布时间:2015-11-10 01:31:23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视野
在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超体》中,著名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饰演了一位世界知名的神经学家。电影中有一幕场景,他在坐满听众的教堂里发表演讲称:“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人仅仅使用了自己大脑能力的10%。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比例提高到100%时会发生什么?”
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对这一情节印象深刻。但可惜的是,这一貌似合理的说法是假的。实际上,围绕我们的大脑及其功能,还有许多与之类似、早已有之的流言。尽管它们无不听起来言之凿凿,却都是些误导人们认知的谬论。
以下,就是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汇总的关于人类大脑的十大谎言。今天,让我们来做“谣言终结者”。
谎言一:
我们只使用了大脑的一部分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声称:人类目前只不过利用了自身全部身心能力的一小部分。他的这一说法,随后被一名记者歪曲引用,变成了“普通人只能利用自己10%的大脑能力”。
现如今,扫描结果已经显示,我们可没有让自己大脑的任何一部分闲着,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脑体区域都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大脑任何部位受到损伤,哪怕仅仅只是一次中风,都会造成人们精神和行为上的不良后果。
谎言二:
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会让他们更聪明
“我家宝宝不喜欢听莫扎特只喜欢听凤凰传奇怎么办?!”什么怎么办,谁告诉你听莫扎特会让他更聪明了?
1998年,美国乔治亚州开始给有新生儿的家庭赠送古典音乐CD。上面还写着时任州长的美好祝辞:“希望您和您的孩子喜欢这个礼物。它会让您的小宝贝更聪明的成长!”而之所以一州之长会做出如此“温婉可人”的举动,根据也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有36名大学生参加的实验研究显示,听完莫扎特的作品之后,他们在智商测验上的表现,要优于无声环境下或做了放松运动之后。但这一实验结果,随后再也没有得到过重复验证。事实上,1999年哈佛大学在总结16种类似研究后表示,“莫扎特效应”其实并不真实。
谎言三:
成人不会长出新的脑细胞
成年小鼠、兔子甚至鸟类都能够长出新的神经组织,但130年过去了,科学家却始终没有找到成年人获得新生脑细胞的证据。因此,成年人的大脑细胞不能更新的说法也因此流传开来。
直到1998年,一个瑞典研究团队在人类大脑用于储存记忆的海马体部分,发现了新脑细胞的形成。随后在2014年,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学家,又通过追踪碳14的方法证实,掌管人体运动控制与认知的脑纹状体,在人类一生的时间里,都会不断生成新神经元。
这就说明,人类大脑的新陈代谢虽然没有那么剧烈激荡,但却细水长流,贯穿始终。
谎言四:
男性大脑天生适合数学与科学,女性则更善解人意
在解剖学层面上,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确实存在着差异。比如用于储存记忆的海马体,男性的通常要比女性的大一些。而负责情感功能的杏仁核,却是女性大于男性。不过,虽然这些事实令本条谣言貌似可信,但更有力的证据却显示:这些性别差异,更多源于文化背景,而非生理天生。
举个例子,在1999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让男性与女性同时解答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一开始女性们的表现不及男性,即使来自数学专业的也一样。但随后她们被告知:该实验此前得到的结果,看不出男女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啊?这一暗示让这些女性的潜能爆发了,最终她们交出了与男性不相上下的答卷。
谎言五:
昏迷不过是在睡觉,醒来时毫发无伤
在很多影视剧里,主人公遭受重创,陷入了昏迷。经过身边人的精心护理,躺了几个月的他清醒过来,身心如旧,满血复活。
这种情节设定,放在武侠仙侠剧中就够了,千万别放到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因为事实只会冰冷地告诉他们:这纯属胡扯八道。陷入昏迷的人,经常都会遭受身体功能障碍的折磨,即便清醒后,也需要休养和复健。
2012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通过扫描脑部发现,正常人大脑中使用度较高的那部分,其中心即便是在睡眠时也通常是明亮的。可是在昏迷的病人那里,同样的部位却是一片黑暗。此外,大部分的昏迷状态是持续不了2到4个星期的,更别提远远超过这个时间。
所以,类似《实习医生格蕾》之类影片中的那些“伪医学”情节,大家看看就好不必认真。
谎言六:
填字游戏能增强记忆
报纸的副刊上,经常会有一些精心设计的填字游戏。如果您很喜欢玩,且又深受自己智商折磨的话,本条谣言大概曾让你感到欣慰:起码在练习中我的记忆力会变强。但,很可惜,这种好事并不存在。
2011年,由爱因斯坦医学院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记忆出现衰退的早期,玩填字游戏确实有效给予缓解。不过,该项研究的目标对象,可是75岁到85岁的老年人。而且,一旦老人已出现老年痴呆症的迹象,玩填字游戏不仅毫无用处,还会让病情加速恶化。
总之,今天大部分的神经学专家都承认这类游戏可资娱乐,但指望它让你的记性见长,实无可能。
谎言七:
老师按照学生的习惯来,他们会学得更好
每一个学生似乎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老师能不能按照我最喜好的方法来教我?作为教育者,其实老师们也不喜欢一视同仁般的教育方式,但是所谓的“按学生习惯而分别施教”,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依据的支持。
2006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便顺着学生们的偏好进行教学,他们的考试成绩也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而后在2009年刊发的一篇论文也指出,尚未有权威的研究结果证实,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统一”的原则真的有效。
这就是说,不管是一贯死记硬背,还是专门应付考试,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并不一定要求老师们也如此去教。
谎言八:
只要饮酒就伤脑
这是陈年流言了。贪杯之后头痛欲裂的感觉非常难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脑细胞正在被杀伤。
丹麦巴塞林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曾仔细比对过酗酒者和普通人死后的大脑,结果发现两者的神经元数量并没有什么不同。酒精以及其他类似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浓度时,的确能够杀死脑细胞(尤其是发育中的胎儿),但是适度的饮酒并不会。
不过,喝多之后,酒精会让我们走路不稳,语无伦次,说出不该说的话,就像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似的,这些坏处你早就知道,不是吗?
谎言九:
第六感确实存在
超感知力,也被称为“第六感”。对于这种神秘能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
当时,杜克大学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莱茵声称:实验显示,有些人能够从正面“看”到一张白纸背后所画的图案。他们或许可以读出拿着纸张的研究人员脑中的想法。约瑟夫的实验成果,此后并没有得到同类研究的证实,但关于第六感的传说自此流传开来,甚至连中情局都曾在冷战期间专门培训过“精神间谍”。不过美国军方最终在1995年彻底砍掉了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发现所谓的超能感知力,纯属虚构。
谎言十:
有些人是左脑型性格,有些则是右脑
上世纪60年代,加州理工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切断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神经的方法来治疗癫痫病患者,减少或者消除他们病症的发作。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随后做了一项实验:分别在患者的左眼和右眼前,放映字母、光等刺激源。结果发现,患者大脑的左半球更善于处理拼写信息,而右半脑则胜任视觉和空间想象。
这一结论其实是正确的,但后来却逐渐被曲解成了两个性格类型,尤其在一些自学课本里。事实上,并没有证据支持这种以左右脑半球为标准的性格分类法,相反,更多的研究结果是给予了批驳——比如2012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就发现,创造性思维存在于大脑的任何神经网络中,而非偏好待在哪一特定脑半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