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图景下的创新故事
- 发布时间:2015-11-09 18:48: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许晟、吴雨、王希)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政府,创新都是一个“热词”。在“十三五”画卷即将展开之际,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创新故事?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研。
一把“小锁”中的“大研发”
在日前工信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创客中国”大赛中博会赛事上,一家广东企业研发的旋转锁获得企业组第三名。
“这款锁的研发费用大概在40万元,研发用时2个月,保守估计一年能有三五百万元的收入,供铁路列车、大型机械、高铁动车等处使用。”广东格蓝特精密新技术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冯燕霞说。
与当下的很多中国企业一样,成立于2000年的格蓝特公司一开始就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仿制,而是通过创新来推出含金量更高的产品。
据介绍,这家公司已经逐步建立不锈钢工业五金产品的技术标准,开发并设计了不锈钢工业五金系列产品。
“格蓝特,当初取名‘特’,就是要有特别的东西,要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突破。”冯燕霞说。
看到“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创新的表述,冯燕霞对公司的前景更有信心。“未来,公司仍将根据市场需求,走自动化、智能机械、物联网等道路。目前公司已引进3D打印技术创新,用于产品的研发,后续将让3D打印技术投入生产。”冯燕霞说。
石墨烯手机里的创新智慧
从2004年石墨烯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到今年3月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发布,用了十余年时间。而最终推动这一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却是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
“当初,如何将石墨烯搬出实验室一直是我们苦恼的问题,因为石墨烯在国外还没工业化应用。”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浩飞介绍,通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引入商业资本,将实验室和企业‘捆绑’在一起,石墨烯迅速在国内落地。”
2013年初,当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关于石墨烯研究在实验室有所突破后,仅凭媒体报道,上海南江集团就盯上了这个机遇,拍板投资2亿元,成立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控股75%。
这一项目中,中科院以产权入股约667万元。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就这样和墨希公司有了天然联系,通过股权有了“血缘”关系,很多研究人员就在公司兼职。
“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50%收入回报归研究团队的个人,50%归中科院,这种相当于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仲勋说。
王仲勋说,以前科研都是先申请项目,然后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就交差了。而当前,通过市场化运作,研究院正在转变,采取菜单式的研发方式,研发成果好不好用是企业、市场来检验,而不是仅凭专家评判我们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材料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据介绍,目前墨希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产品已经应用在手机触摸屏上,可以有效提高手机屏幕的透光率。在首批生产3万台手机触摸屏后,他们正考虑如何把触摸屏与下游对接更紧密,把产品变成商品,建立起盈利模式。
? “大手牵小手”创新中的政府力量
随手发出的电邮在第一时间收到了详尽回复;本以为“走过场”的入驻评审却收到了犀利提问和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融资500万元;原本抱着“试试看”态度,却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成功申请到双创基金,并闯入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宏原科技总经理史建明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常常用三个“神奇时刻”来描述过去一年多企业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得益于团队努力和开发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这家初创企业的营销数据分析服务已得到宝洁、欧莱雅等知名企业认可,还在美国“硅谷”找到了合作伙伴。
宏原科技的经历很有代表性。面对近年来不断显现的商务成本持续提升、产业项目外迁加速,可用空间日益减少等发展瓶颈,漕河泾开发区这个老牌科技园区积极探索发展路径转变,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据漕河泾开发区副总工程师、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韩宝富介绍,通过大力整合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创新园、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多种孵化载体,漕河泾形成了接力式、“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初创时进“苗圃”,不仅减免租金、还有政策和导师扶持;然后进“孵化器”,配套知识产权等各项专业服务;再到“加速器”,帮助企业做大规模;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上市企业服务办公室,先后推动6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上市。
融资难是不少双创企业面临的挑战。漕河泾开发区与当地政府、交通银行合作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的方式,累计向256家次企业发放贷款8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被誉为“交行漕河泾”模式。
韩宝富表示,“而立之年”的漕河泾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已有一定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尤其是通过漕河泾特色的创新推进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原创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