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专家指路“守住6.5%”:远靠创新近靠财政

  • 发布时间:2015-11-06 07:53:1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济何时见底何时触底回升?我们依靠什么守住6.5%?”

  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小康目标后,“十三五”GDP需保持6.5%的增速底线在专家中引起激荡,也自然成了昨日“2015凤凰财经峰会”上专家热议的话题。

  惯性下滑或现先低后高

  “6.5%是指平均数,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在下行。根据目前的统计数字,今年不至于低于6.5%,但是明、后年可能会继续下滑。中国目前处于通货收缩时期,这是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分析说。

  现在的一个共识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6.5%左右。余永定也认为,6.5%的假设比较合理,“十三五”规划应该以大致6.5%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基本目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周期调整的低谷阶段,考虑到周期的变化,很可能出现先低后高的格局。

  “中国如果坚持目前的调整政策,有望在中期内走出最低谷,进入增长。而且,不仅是增速和通缩指数会上来,甚至汇率也会有长期的升值格局。”卢峰认为,即便短期内经济速度低于6.5%,也不应反应过度。

  在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来,明、后两年是否能实现6.5%,挑战非常之大。她说,调整本身对经济带来了下行压力。“改革会带来增长是没有错,但是改革在初期是去产能,对增长是负面作用。调整过剩产能时会有职工下岗、企业关闭、坏账核销,对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痛苦的过程。”

  创新,唯有创新

  经济下一步怎么走,何时见底和触底回升?如何找到得以持续增长的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坦言,所有问题归根到底是什么时候能够培育出新的、有竞争力的、成规模的支柱产业。

  他分析说,中国过去三十几年的经济增长,基本靠两驾马车的支持,其一是出口,其二是投资。支持出口和投资的是两个比较大的制造业:一是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靠低成本支撑;二是东北的重工业和以资源为主的产业,它们支持了投资的增长。这两大制造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都在高速增长。而因为成本快速上升和非常大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两点竞争力正在消失。

  “有了包含很大创新的供给,才会产生需求,所以‘十三五’一定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下更多工夫。”余永定说,“我相信‘十三五’规划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创新企业的发展。”

  黄益平也认为,怎么创新,如何走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三五”有很多可以做。最简单两条是怎样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再发生过去的资源投进去但是没有产出,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更好地支持创新。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此略有不同看法。在她看来,中国是一个13.5亿人口的国家,靠创新很难把全部拉动起来。“很多行业要靠创新,但是毕竟我们有大量的人口,还是需要靠基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就业,不可能大家都创新。”

  “新的增长点其实是由社会自然产生,所以更多是要放松管制,放松准入和价格,让市场自己去发现需求,大家想消费什么,如果能放开,就会发现新的增长点。”汪涛说。

  当下要更多利用财政政策

  除了创新,当下的环境,专家呼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我预期中央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来稳定中国经济的增长,去过剩产能,刺激有效需求,使中国经济实现回升。”余永定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是扩张性的,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恐怕财政政策应该起到更大作用。

  中国的财政赤字现在占GDP2.3%,公共债务占GDP58%左右,从世界水平看是相当低的,依然有空间。余永定建议,现在应该更多利用财政政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起到更大作用。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政策,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资源配置在实体经济,使经济恢复反弹。

  “在财政政策上应该更加积极,特别是在农村,该买单的政府应该买单。”卢峰判断,现在是调整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在不远的未来走出最大的低谷,迎来新一轮的正常增长局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