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情系寒门雪中送炭

  • 发布时间:2015-11-06 07:34:57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欣瑶

  暮秋的陇原大地,寒气已浸入了山乡田野,一支温暖的队伍却在白银、武威、平凉、庆阳等地穿行。

  他们把温暖送到了1000名家庭贫困的优秀高中学生手中,这支队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兴华助学”。

  3年多来,他们坚持基金会创始人赵家和教授定下的“雪中送炭”的助学原则,用爱滋润着一个个寒门学子。

  缘起:老教授的教育情怀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创始人和主要捐资人叫赵家和,他生前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

  赵家和出生在清华园,并在这所大学里读书、教书,一辈子都与教育结缘。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40余年中,赵家和是同事眼中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是学生心中能把课堂教“活”的优秀教师。和很多清华老教师一样,赵家和一生清贫节俭,到退休时,手中也没有太多积蓄。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开始在美国的大学里做客座教授,(转3版)

  (接1版)在学术机构讲学,并在一些著名的公司兼职担任顾问。从这时开始,他的手里才慢慢有了一些积蓄。

  退休两年多后,他把手头积攒的20多万美元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刘迅,委托他进行金融投资。但是这笔钱究竟有何用处,除了赵家和,谁也不知道。

  在刘迅的精心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2005年,当刘迅告诉赵家和,这笔钱已经增至500万元人民币时,赵家和说:“现在可以做些事了。”

  赵老师要做的事,刘迅这时才知道了些端倪。虽然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了,但赵家和最关心的还是教育问题,他想用这笔钱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2006年,赵家和的想法付诸实践。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我国的小学和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大量资金投入,家长也有义务保障孩子的学业。而高中阶段的贫寒学子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失学。

  因此,他将资助对象确定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确定资助金额,他还特意坐着长途汽车跑到北京远郊区的一所高中,调查高中生的消费情况。

  赵家和联系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想通过他们联系受资助学生。最初,他资助的学生分布在江西、湖北、甘肃、北京、大连等地,3年间,他和刘迅及公司员工先后拿出200余万元的个人款项,为600多名学生提供了经济资助。

  3年里,资金投入不少,但由于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始终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资助效果更是无从考察。

  在这样的困境中,赵家和几经调查酝酿,开始转变自己的资助方式,资助对象也由分散变得集中。2009年,白银市实验中学“新同方班”应运而生,这个班仿照“宏志班”的形式设置,连续3年为学生提供资助,每年资助每名学生3000元,并定期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从一开始,赵家和就从未想过向受助学生透露自己的姓名,他只想传递出这份爱,并不求什么回报。

  没有人知道是谁捐出了这笔钱供自己读书,他们只知道,这笔钱来自“兴华助学”。

  赵家和选定“兴华”这两个字来为自己“代言”,其义在于:“兴华”与“清华”发音相近,又有鼓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读书的意思。

  从这时起,赵家和捐出的每一笔善款都深深印上“兴华助学”的烙印。

  筹建:与时间赛跑

  2009年,就在“新同方班”建立不久,各项工作刚刚步入正轨时,赵家和在体检时查出了肺癌,并且已到晚期。

  几乎是同时,赵家和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能用来治病。

  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把自己的钱全部捐出,并由专人来管理。而这时,经过刘迅的精心投资管理,这笔钱已增至1000多万元。

  赵家和说到做到,在治病的过程中,他始终没有用助学的这笔钱。雷打不动的是,这笔钱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送到了渴望读书的学生手中。

  2011年,赵家和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建立基金会成了他最紧迫的心愿。

  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成筹建基金会这样繁杂的工作,赵家和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即将退休的党委书记陈章武,希望他能够接下这个“接力棒”,代替自己筹建基金会。

  这次沟通过后,赵家和很快就找来了两位律师,咨询办理财产委托管理的相关手续;而陈章武这边,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了,准备接受赵老师捐赠的这一笔财产。

  2011年春天,陈章武在寻找资助对象的过程中来到了甘肃,他看到了很多孜孜以求的寒门学子,也感受到了学费和生活费给贫困家庭带来的无形压力。

  他和赵家和共同商量后,决定把甘肃作为资助的重点省份,主要资助对象为贫困地区、优秀高中、困难家庭的上进学生。

  申报建立基金会,是一个繁杂的过程,但是赵老师的身体每况愈下,陈章武开始与时间赛跑。

  2012年2月,经省民政厅注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陈章武任基金会理事长。虽然基金会成立了,但是相关程序还没有结束,2012年7月初,基金会的所有手续全部办完,赵家和教授捐赠的1409万元正式成为基金会的财产。

  就在短短的两周后,赵家和教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有这样一句话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任何时候不要出现我的名字,如果要说,就说我是一名清华大学的退休教授。”

  前行:以爱之名让爱传递

  留下自己全部的积蓄和一个刚刚建立的基金会,赵家和教授就离开了。运行这个基金会的重担,落在了陈章武和一些清华校友的身上。他们中,有的出资捐款,有的派出工作人员负责基金会的日常运转,有的为基金会的工作提供各种支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愿透露姓名。

  在2012年的第一次理事会上,基金会制定了严格的章程,所有的理事都明确了责任分工,并确定了当年基金会的主要资助范围。

  赵家和生前对陈章武说过:“我们没有多大本事,‘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要做就做些雪中送炭的事。”于是,基金会就把主要的资助地选在了甘肃省,资助学校主要选在了陇东地区。

  基金会坚持按照标准和程序遴选资助对象,原则上是“困中选优”,即贫困地区的优秀中学,寒门学子中的上进学生。基金会每年为他们提供2000元的助学金,主要用于学费和生活费补助。

  陈章武说:“基金会里没有全职人员,我们都是被赵老师的爱心感召,共同经营这项爱心事业的。”

  为了让赵老师捐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日常支出。国家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每年不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可是兴华基金会每年的运作经费却不到当年实际使用善款的1%,大家都想把赵老师的钱尽可能多地用在孩子们身上。

  从2012年至今,基金会每年都会拿出200余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其中90%的被资助者都是来自我省10所中学。为了让工作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基金会还建立了专门网站,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接下赵老师的“接力棒”,陈章武深感责任重大,他想做的是,既能保持基金会的本金不减少,又能长期良性运转下去。

  “筹钱”是陈章武在基金会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赵老师的学生、陈章武自己的学生,还有很多是热心的清华校友,当他们听说赵老师的故事后,纷纷自愿地加入到“兴华助学”的大家庭中。

  陈章武说:“今年基金会的筹款额再创新高,已超过200万元,也就是说,在不动本金的情况下,捐款就可满足今年的支出。”

  对于基金会的未来,陈章武还有更多的考虑,“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修改章程,将把少量受过资助考入大学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根据捐资人的意愿继续纳入资助范围,在大学期间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陈章武和基金会工作人员还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基金会的作用,对资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他们希望,“兴华助学”能够在学生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