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当“互联网+”遇上医疗 医生上门更像是场营销闹剧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27: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腹胀隐痛到底是肠胃还是肝胆脾病?”“开水烫伤,起水疱后会留疤吗?”……身体不适去医院?或许您可以先问问手机,这不是玩笑。借着“互联网+”的春风,五花八门的移动医疗APP日益走红,各大医院的专家医生似乎触手可及,足不出户,甚至还能“滴滴一下,医生上门”。然而,花哨的形式过后,似乎依然无法摆脱违规风险与现实困境。

  “不诊断,不开药,轻问诊能解决多大问题”

  晚上八九点钟,在医院忙碌了一天的肛肠科主任医师王晏美总要打开好大夫在线网站,翻看各地患者最新发来的咨询帖。自从2008年3月在这里开通个人网站,他所帮助过的患者已经超过7900人,访问量累计达到723万。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患者很容易被误导,我觉得有必要借助一些平台引导他们科学就医。”作为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他每天收到的问题多达数十条。“平时工作很忙,回到家看着电脑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要想每条都认真回,实在不太现实,只能像门诊一样,采取限量的办法。即便这样,也要花上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的时间。”

  7年多来,王晏美也在经历着网上咨询的点滴变化。“过去只能是文字描述,现在又开通了电话,遇到病情复杂的,在电话里可以说得更清楚。”尽管咨询者需要为15分钟的通话支付200元的费用,但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这样的方式。王晏美明白,这些咨询终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诊疗。“我们在这些平台上只能提供‘轻问诊’,跟在医院里的门诊不能等同。”

  此前,国家卫计委曾明确表态,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而像好大夫在线等平台也始终对这条政策“高压线”格外敏感。在医生每次回复的内容下方,都会自动附上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但这也让王晏美很矛盾,“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规定,平台所能发挥的作用就会相当有限。有时候患者可能就是一些小问题,我过去也曾经推荐过常用的外用药,或者开个中药方子,现在都不行了。”

  碍于种种限制,如今在他的回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莫过于“来门诊看看”,而处理随之而来的加号申请,则成了他的一项日常工作。

  早些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也曾尝试在一些平台上回答患者的咨询,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的“轻问诊”对于通常情况复杂的心脏疾病患者来说着实有些鸡肋。“互联网固然能够给患者提供方便,但前提应当是安全。医学向来讲究严谨,医疗也是很‘重’的事,而‘轻问诊’的‘轻’就注定了它很难解决实质问题。更何况,如果既不能给出明确诊断,又不能提供用药方案,轻问诊到底能给患者解决多大问题?”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赵强(化名)有着同样的看法,尽管每次门诊总会遇到三五个人上门推销移动医疗,但他始终并不热衷于此。“当面看病都未必能准确诊断,网上咨询就更是增加了误判的风险。在不查体、不掌握全面信息的情况下,一旦给患者作出错误指导,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加重,后果不堪设想。”

  “当挂号变成了叫车,有多少医疗资源浪费在路上”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医疗领域的新花样层出不穷。10月18、19日,阿里健康、名医主刀、滴滴出行三方合作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推出“滴滴医生”。

  打开滴滴出行APP,用户可以通过“叫医生”选项,向服务范围内的医生发出呼叫请求,医生电话沟通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确认需要上门服务后,会在第一时间搭乘带有“滴滴医生”车贴的滴滴专车上门服务。滴滴出行公关部蔡婧嫣曾对媒体表示,他们做的就是用叫车替代了挂号,“可以理解为20多个挂号放在了移动的车里,挂号的方式变成了叫车。”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时间里,滴滴出行APP共收到超过2000人次的预约订单,而实际提供的上门服务只有40余次。

  尽管活动很快结束,但这场尝试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饱受预约挂号难、候诊时间长等“看病难”困扰的患者,以及怀孕、高龄等行动不便者来说,似乎提供了一种值得期待的选择。

  而在孙宏涛等医生看来,声势浩大的医生上门活动更像是一场营销闹剧。“未来借助互联网,对患者的需求和医生的供给进行匹配肯定是合理的,但贸然让医生上门显然还存在很多法律风险。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应当是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而患者家中显然并不符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医生上门,也只能做咨询,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另外,这种呼叫不像120或999一样具有强制性,一旦医生选择不上门,而患者出现危险,责任又该如何界定銮遥在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上门医生将大量的宝贵时间花在路上,却又不能像正常门诊一样有效解决问题,显然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反过来加剧‘看病难’。”

  王晏美也表示,以北京目前公立医院医生的工作状态来说,接到呼叫就上门并不现实,“最核心的资源是医生,但医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松绑,即使医疗市场活跃起来,提供充分的就医需求,也还是没办法满足。”

  “政策已经放开,但医院仍有设卡的机会”

  事实上,孙宏涛同样有过“滴滴医生”的设想,但他坚信,“滴滴”之后,医生终究要在有资质的医疗场所进行诊断和治疗。

  “现在公立医院其实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浪费,由于病床、手术室等硬件条件有限,往往很难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发展也受到限制,而大量患者又因为扎堆少数几家大医院,造成人满为患,很难及时得到治疗。”

  今年3月,孙宏涛和朋友联合发起成立了“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希望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聚集更多的公立医院优质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让患者根据需要预约专家。目前,大家医联已经有超过200名医生加入,在北京也有两家诊所落地,总共开出17个专业。从外界看来,这个新兴平台已经初具规模,但孙宏涛坦言,这段时间放慢了速度,因为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

  “上海多点执业没有放开,就只能以会诊形式开展,就算像北京这样政策上已经放开多点执业的,实际办理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麻烦。虽说不需要再经医院同意,但医生要想办多点执业手续,必须提供所在医院医务处盖章的年度考核,但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根本没有这些东西,盖不了章就要医院出证明,医院就仍有设卡的机会。”孙宏涛发现,体制内医生仍然远未实现理想中的“自由”,而这直接导致了排班的困难。在医生基数不够大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每个专业组都有医生出诊成为新的挑战。“归根结底,只有等医生真正摆脱体制的束缚,互联网医疗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否则,再多的尝试都将是徒劳。”

  围观

  “直接去医院更省事”

  @李小苏1990:在网上咨询医生不靠谱,又看不到病患又做不了检查,如果诊断不准确,影响患者的情绪,要不就是作出可能性分析后来一句:像你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做检查以排除……综上,直接去医院更省事。

  @黄漫88:发现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时不相信医生,但是喜欢在网上咨询医生并信以为真……是因为不收挂号费吗?

  @一起到白头LG:我没事在网上咨询了一家肾病医院的医生,最后她说要给我打电话联系,因为我想试试他们到底像不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就同意了,今天打电话我试探着聊了会儿,最后我非常坚定他们是骗人的,有哪个正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会那么清闲,给不认识的人打电话谈,要去他们的医院看病,这跟医托有什么区别。

  @方医生乐园:家长咨询:2岁宝宝昨晚突然高烧,近40度,用了美林。今天还是有点热,其他症状没有什么。精神还可以,吃饭也可以。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啊?答:发热是宝宝急症,在网上咨询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医生直接诊查;网上只适合对养育问题的咨询。(宗媛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