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机作业的倒逼效应
- 发布时间:2015-10-29 08:31:03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见习记者周鹏飞
金秋来了,金黄的玉米给齐鲁大地镀上了丰收的颜色。近日,宁津县“三联三增”(“三联”即三级联动、农资联供、农机联运,“三增”即农民增收、集体积累增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富民党建暨秋季全程机械化示范服务现场会在杜集镇小李村的玉米地里召开,县乡村三级领导、种粮大户、有关专家等1000多人,现场观摩了26位全副武装“绿巨人”在田间各显神通,任何一项演示,都处处体现出“高效”、“先进”,参观者纷纷被“绿巨人”的高超能力所折服。
无论是这26位“绿巨人”,还是他们身上的装备,来历都不简单,它们系出名门,大有来头。2011年,山东常林集团与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将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中国,生产出了这种性能出色、质量稳定、动力强劲、效率优异、油耗较低的“绿巨人”。至于它们的装备,包括液压翻转条铧犁、缺口圆盘灭茬耙、深松中耕联合整地机、施肥灭茬旋耕联合播种机,都是常林英格索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高端专利机具,符合农作物品种差异和农艺技术要求,能够在作业中将旋、犁、翻、松、播等多道工序一气呵成,做到高效、合理、科学。
全程利用高效农机统一作业,是对传统耕种模式的“革命”,涉及到对旧有做法、利益等的重构,是多方面的调整。记者在观摩会调查发现,影响高效农机作业的因素主要有耕整地方式、农机价格和土地规模。要正向推动三因素变革,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直接使用高效农机作业的反向刺激,却产生了倒逼的奇效。
整地不起垄,水怎么浇?
在我国,农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经营权分属各家各户,地块之间靠田垄来分隔。田垄的存在除了作为“地界”之外,还有出于灌溉的需要。上千年来,我国都以大水漫灌的办法为主,通过田垄进行分块灌溉,可以有效保水、保墒。在田间起垄,已经成为固定的整地模式。然而,在观摩会现场,农民发现高效农机只顾犁地、深松、平整、施肥、播种,却“忘了”起垄!虽然常林员工解释说,“不是忘了起垄,而是不需要起垄”,但农民仍满是怀疑。一位老农直截了当地问:“地不起垄水怎么浇,大块地没有垄,啥时候能浇到头?他们这个办法能行吗?”
面对同样疑问,常林英格索兰公司总经理余家华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理,传统的整地方式,要犁一遍、旋一遍、耙一遍、松一遍,反复翻搅、扰动土壤,造成水分大量挥发,土壤墒情下降。而常林高端农机具,将机械设计与农艺技术深度融合,无论是在夏玉米还是冬小麦的种植中,都可以将几道整地工序一气呵成,折腾土壤少了,保墒效果就好了。根据常林的试验结果,采用复式作业,直接可以减少一次底墒水。此外,由于作业模式科学,在翻犁的深度、平整度、松散度等方面符合现代农艺要求,符合土壤中水肥运动规律,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水能力,进而减少灌溉次数。
然而,少浇水不等于能不浇水,在旱情严重时怎么办?杜集镇镇长刘治鲁给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即利用自走式喷灌机进行灌溉,喷射半径70米,机器开动后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农民值守,省工节水高效。因此,一方面利用常林的整地方案,在土壤上做文章,减少灌溉需求;另一方面在灌溉机器上下功夫,实现自动高效灌溉。所以,地不起垄水也不愁浇。
浇地的问题解决了,不起垄还有什么好处呢?对此,刘镇长继续进行了讲解,地不起垄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向田垄要耕地”,增加了可用耕地面积,地里种出了更多粮食;第二是不起垄让高效的规模经营更加便利。他说:“田垄看着不起眼,但是所有的田垄加起来,占地面积相当大。以杜集镇为例,传统模式都是60公分的起垄,2米6宽的田畦,当中种13~14行的小麦。去掉田垄,同样面积能够多种3~4行小麦。就这样,无形中增加了1/6的土地,同时粮食也就增产1/6。”小小田垄占地面积如此之多,记者也感到惊讶。“常林的高端先进农机具体型大、作业速度快,由田垄隔开的2米6田畦宽度,影响作业效率”,刘镇长高兴地说,“地不起垄,农机能发挥最大效率,我们镇现在尝到甜头了。”
先进农机这么贵,怎么买得起?
现场会上,刘镇长上台介绍经验时讲到,“2015年初,杜集镇多方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在国家和地方购机补贴以及常林集团实行“团购”价格优惠的帮助下,购买了24台小麦收割机、24台玉米收割机、37台配备全套常林英格索兰先进农机具的沭河1354拖拉机,全部投入到夏、秋整地、施肥、播种过程中去。高效农机人工、油耗、维修成本低,村集体以服务农民为目的,低于市场价收费,其中夏整地与播种让利40元/亩,秋整地和播种让利45元/亩”。讲到这里,台下听讲的其他村镇干部、村民就讨论开了,有的羡慕杜集镇有钱、杜集镇的人有福气,有的怀疑这机器到底有没有嘴上说的这么好。
现场演示开始后,高效农机作业效果让农民“震撼”:体型庞大的玉米籽粒收割机,只要给它喂入长在田里的整株玉米,它就能吐出金灿灿的玉米粒;凡是液压折叠深松中耕碎土联合整地机走过的地块,深松、地表灭茬、碎土、平整工作一气呵成,直接达到了作物种植的农艺要求;施肥、灭茬、旋耕联合播种机不动声色中,也能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高速奔驰的液压折叠缺口圆盘灭茬耙犹如绿色旋风,所过之地,根茬不见,土地平整;液压条铧犁快速行进,先进的液压系统让它灵活调整入土深度。
然而,记者发现,农民看完演示后表情却很复杂,原因很简单——机器价格太贵,买不起。“我问了常林的人,这台拖拉机配齐全套农机具,要60多万,我们村顶多能拿出十几万,只够个零头。这机器好是好,但一分钱一分货,价格承受不了,就只能看看。”一位村支书无奈地对记者说。
刚从拖拉机上下来的余家华解释到,“现场演示作业的是进口大马力拖拉机,价格很高。对于一个村而言,不需要这么大型的机器,用1354拖拉机配全套机具就可以,补贴和优惠后的总价在18万左右。这个价格,较传统农机具还是贵一些。传统120马力四驱拖拉机补贴后价格在8~8.5万元,旋耕机6000~1万元,旋耕播种一体机2~3万元,这样一套下来11~12万元。”“但是,这种贵是相对和表面的。”余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深松机为例,这一机器全称是‘深松中耕平整碎土联合整地机’,一机多用避免了购置多台机器的高成本,一次整地防止了传统耕作过多搅动土壤的不利影响,高速牵引作业的高效率改变了传统PTO输出机具的低效率,是传统旋耕机的15倍,省下的是14台总价100多万的旋耕机购置费用,还有相应的燃油、人工、维修成本。”
听了余总的解释,站在一旁的刘治鲁镇长补充到,“今年花1000多万购买的常林农机具,可以服务全镇9万多亩土地;以前镇里有1000多台传统落后的中小机具,这些机具总成本1个多亿,你说哪个贵?还有,今年秋整地和播种,在让利的情况下,刨去燃油、维修、人工等花费,一台机具一天盈利万元以上,一个秋季作业周期15~20天,基本当年能收回购机成本,第二年就盈利了。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当年就能实现盈利。现在我们镇传统落后的农机,受到先进高效机具的冲击,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接下来只能逐步退出市场”。看来农机价格高,也能买得起,高效先进农机倒逼低价低效农机退出,有利于农民减少支出增加收入。
统一机械化作业,地怎么拢起来?
从一定程度上讲,统一机械化作业要做到高效,必须要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作为前提和保证。现在,将土地拢起来,一般是通过土地流转。从现实来看,土地流转仍困难重重。然而,宁津县推行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的做法,探索出了不流转也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一条快速通道。
去年三夏期间,宁津县里开展“三联三增”活动,杜集镇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各村党支部建立了由600名基层党员组成的109支党员服务队,覆盖了全镇109个行政村。党员服务队一方面将村里分散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利用镇里集中购买的先进农机具,开展惠民托管服务。服务队将耕种收细分为13项服务,由村民自主定制服务内容,逐渐实现了以代管、托管的方式将土地拢起来。
今年,杜集镇小李村实现了无遗漏地块的统一机械化作业。党支部书记李俊忠说,“我们村一共有500多亩土地,今年镇里给了一台配齐农具的常林拖拉机、一台自走式喷灌机,6个人用这两套机具服务了村里所有的土地。其中,村里200亩地是被种粮大户流转的,他们委托服务队进行大部分环节的托管;另外300多亩中,200多亩是全程代管,100多亩是部分托管。”当问到村民为何全部愿意让服务队把地拢起来时,李俊忠说,主要原因还是,地拢起来让高效农机统一作业,村民增收了。至于如何增加了收入,李俊忠继续讲到,高效农机作业,耕种收交的钱少了;早收早种不耽误季节,整地播种质量高,庄稼收成好了;不用管也能种好地,在外打工的村民农忙时节也不必返乡,收入高了。有这种好事,谁家不愿意让服务队托管。“我估摸着,已经流转给大户的村民等合同到期后也会把土地交给村服务队托管。如果没有高效先进的农机具,村里的地不能像现在一样拢起来。”李俊忠补充道。
在演示会后的总结会上,农业机械化权威、70多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认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先进农机具的使用,以往中小型、落后农业机械的高数量购置和使用成本,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通过高效农机作业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循环互动,双向助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宁津的做法是有益的探索,走在了前头,实现了新的跨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