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驻华大使:中国经济强有力发展符合中德两国利益
- 发布时间:2015-10-29 07:2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展开其任内的第八次访华,中德关系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中德关系发展、双方经贸往来以及近来双方交往中的热点话题,采访了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先生。
记者:默克尔总理即将访华,请介绍一下这次访问的背景和内容?
答:德中两国关系近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这次是默克尔总理任内的第八次访华,在西方各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之中是最多的,也反映了德中两国领导人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一些人关于中国经济数据的看法比较悲观。今年年中沪市市值大幅缩水以及人民币币值走软等也引发了不安的情绪。但是,德国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概率很低,因为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这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是德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德国最大的、发展最迅速的伙伴。同时,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经济继续强有力地发展。德中的合作面非常广,除了经贸问题,访问期间双方有很多议题要讨论。
记者:中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德贸易额达1777.5亿美元。双方经贸合作已经达到相当规模。请问您对未来中德经贸合作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应在什么领域更深入地开展合作?
答:德中经济合作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之前两国合作的特点在于,中国有庞大的市场,而德国具备先进的技术。现在中国在技术方面后来居上,某些技术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这种变化让德中合作比之前成熟许多。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很多中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没有工资水平增长那么快,这也使企业竞争力被削弱。中国需要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方面德国技术仍有很大优势,双方展开合作的空间很大。
德中经贸合作可以开辟更多的领域。比如,两国对工业界的现代化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在德国是“工业4.0”,在中国则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把信息技术和工业化制造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相似的发展方向。双方在这方面合作将发掘出很多新的潜力。
记者:“创新”是中德两国最近十分感兴趣的议题,在这次访问期间,会有哪些关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话题在中国也十分热门。您认为双方在这方面该如何对接合作,达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答:2015年是德中创新合作年。德中两国都是出口大国,也都是工业制造大国。德中两国都在大力推进技术的现代化,保持或占据在各自工业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以确保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优势。两国开展创新合作意义重大。
“工业4.0”在德国主要是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推动,政府是积极的参与者。实际上,德中两国在具体合作方面已经积极推进。去年第三轮德中政府磋商中,双方已达成协议,在“工业4.0”有关领域双方将密切合作。两国间也已采取初步措施。今年7月,德中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在智能制造以及面向未来的网络化生产方面开展合作。
这种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德中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我了解到,在积极倡导“工业4.0”方面,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有3家已经与中方开展合作。这三家企业分别是西门子、博世以及SAP。西门子和博世已经在中国建厂,正在朝着“工业4.0”的方向迈进。SAP也已开始与华为共同开发“工业4.0”方向的产品。
记者:德国如何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方面考虑与中国展开怎样的合作?
答: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非常积极。我们还注意到,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欧盟方面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战略。这些倡议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目标,都着眼于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因此,这些倡议需要加强对接,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行,这才符合大家共同的利益。
倡议在政治经济方面很有潜力,但落实上还有一个过程。需要看到,这些倡议的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各方可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德国以及欧洲也愿意与中方加强合作和对接,不断完善有关的倡议和构想。重要的将是当地民众的充分参与。(经济日报记者 连 俊 杨 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