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字号”现代学徒制刻上“上海印记”
- 发布时间:2015-10-27 09:29:4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胡立刚
不久前,两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一场面向二年级学生招募农信实习班学生,另一场面向新生作学徒班开班动员,宣讲的老师来自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
这两场宣讲向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从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到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农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人才,自2011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
郑滔是2011级园艺园林系学生,刚入学就进入“双主体”教学五四班,大学三年期间,五四班20位同学既是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的准员工,又是上农的学生,实习、学习同时开展。2014年7月毕业后,他和其他13位同学一起,按照合同顺利进入五四公司工作。
一年多过去了,第一批“双主体”班毕业生可好?“我们14个同学现在都在五四公司,有的在技术岗位,有的转到了行政岗位。还是在五四工作踏实,有发展。”郑滔在电话里说。
徐磊是2015级农业信息工程系物联网专业新生,刚入学徐磊就迎来上农信的学徒班开班动员,作为高中同学里唯一一个选择学农的学生,他在听完宣讲的当天就决定进物联151学徒制班。
徐磊告诉记者,学徒制班有三大优势:一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有公司的工程师手把手教,对能力的提高肯定很有帮助;二是签了合同就享受到公司准员工待遇,除了参加公司的一些活动,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经济补助;三是毕业不担心失业,进公司也不会有心理包袱,毕竟3年下来应该解决文化融入的问题了。
郑滔是学院自2011年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培育后第一批走出校门的农业人才,而徐磊是学院被教育部入选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后第一批学徒制班的学生。两个学生一个来自湖南益阳,一个是上海本地学生,他们俩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现代学徒制无疑是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深化和完善。
“截至今年,学院共开办了17个‘双主体’班,探索过程真的很难,因为学院没有能力对接行业需求,只能视企业需求开班,连五四公司这样年产值争取超百亿元的公司,也是隔三年再开班,更何况其他农业企业呢。”分管教学、具体推动“双主体”教学的副院长谢锦平很是感慨,“像德国等学徒制相对完善的国家,都是通过行业需求来做顶层规划,不形成这样的氛围,现代学徒制很难高效推广。”
学院牵头成立了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40家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其中。应该说,在全国首批列为学徒制涉农院校中,上海农林学院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差,为什么谢锦平会有这样的感慨?
“主要还是信息资源不对等,学院早先就想过跟光明集团总部对接,而不只是和旗下的分公司合作,也许作为一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没有整合更高层次资源的能力,期待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教务处处长、现代学徒制项目负责人王彤光说。
9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就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问题到农林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在充分肯定农林学院坚持“为农服务,特色立校”办学定位的同时,她指出,上海需要有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的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姓农”,把依托行业求发展的“根”留住,要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行业的深度合作,可探索采取企业冠名、参股以及职务互兼互任等方式来助力学院发展,办成真正受社会欢迎的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纳入教育系统前,农林学院归口上海市农委管理,学院发展壮大影响力提升,市农委的关心支持是最大的推动力,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也得到市农委的大力支持。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靠的是现代农业人才,最缺的也是现代农业职业技术人才,这已经是上海各界的共识。
“相信上海市各级政府、各行业协会、农业企业都会对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学院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上海这座城市,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努力争取成为试点中的试点,为‘农字号’现代学徒制刻上‘上海印记’。”谢锦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