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
- 发布时间:2015-10-27 06:44:3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常 理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9亿多吨的秸秆,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农作物面源污染、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毕于运。
记者: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是将秸秆资源收集储存起来,以保证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破解我国秸秆收储运难的问题?
毕于运:秸秆分散、体积大、密度较低,是秸秆难于收储运的原因。在我国,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着三大问题:首先,我国秸秆收储运系统尚处于自发形成的起步阶段,秸秆产业化发展缺少可靠的秸秆收储基地可供利用;其次,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不利于秸秆收储运网络(收储中心——收储站——收储点)体系的有次序形成和发展;三是秸秆收储运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较低。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亟待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在满足秸秆还田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秸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将秸秆收集与秸秆养畜、秸秆新能源开发、秸秆工业加工、秸秆食用菌种植、秸秆商品有机肥生产等利用方式相结合,以规划为先导,合理布局秸秆收储运基地,形成以秸秆利用企业和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为实体、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储和物流体系。配套完善的秸秆收集、打捆、压缩打包、晾晒堆存、防雨防火、运输等设施设备,形成稳定的秸秆收储能力。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记者: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毕于运:技术创新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关键一环,秸秆综合利用支撑技术薄弱是制约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要集中力量推动秸秆收集、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
建议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瓶颈,组织高校、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对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加大机械设备开发力度,引进消化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突破秸秆乙醇、秸秆多糖单糖、秸秆淀粉生产等深层次技术障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加快建立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形成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相衔接、与农业技术发展相适应、与农业产业经营相结合、与农业装备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加快建立秸秆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实现生产设备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工艺操作标准化。
记者:如何保障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落实到位?
毕于运:应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重点对秸秆收储利用环节给予补助,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额度。进一步加大对秸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和推广的投资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量大面广,仅凭地方投入远远不够。从未来10年全国的需求来看,需要新增秸秆综合利用能力1.5亿吨以上,项目总投资达上千亿元,如仅靠地方政府少量资金支持和社会投资,难以完成。
目前,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大都是针对秸秆禁烧工作,如山东省主要是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周边进行支持,建议加快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县四级投入机制,对秸秆综合利用给予资金支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