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 发布时间:2015-10-27 06:43:4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内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走势都十分关注。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对比;既要看到增速变化,又要看到结构变动;既要观察运行状况,更要把握发展走势。从整体上看,“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的预期目标。

  前三季度经济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增长均为7%,发展平稳,而第三季度增长6.9%,虽有所回落,但稳中有进,仍然是在年初预计的7%左右目标内,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

  纵向比较看,这个6.9%,是在我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情况下实现的,虽然增速比过去两位数时低一些,但实际增量已远超过去。从其他指标看,一是就业形势“稳”。前三季度新增就业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9月份调查失业率5.2%左右,虽比前两个月稍有上升,但主要的25-60岁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是稳定的。二是居民收入“稳”。经济虽有波动,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9.2%,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个百分点。其中,连续3个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物价涨幅“稳”。前三季度,物价总水平(CPI)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平均增长1.4%,既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通货紧缩问题。

  横向比较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虽继续增大,但与多数国家比,依然有许多亮点。前三个季度,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加剧。世界银行、IMF、经合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都相继下调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值。IMF在10月份最新预测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由此前的3.3%下调至3.1%。今年第一、二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0.6%、2.3%,而去年全年增幅是2.4%,今年能否达到去年增速尚存较大不确定性。10月14日,摩根大通将美国第三季度GDP预期由增长1.5%下调至增长1.0%。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6.9%的增长率,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实属不易。前三季度,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增速换挡比较平顺,继续处于合理区间,与年初设定的预期总量目标相比较,符合发展预期,第四季度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充分考虑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困难,长期基本面依然向好

  从传统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些指标彼此间有些不匹配、不同步。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步放缓,但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实则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的新阶段特征,恰恰是经济结构出现转机和长期基本面向好的重要迹象。

  首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当前,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行业间、区域间出现了明显分化走势,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亏损严重,利润下降和价格下降的“双降”特征十分明显。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却增长势头强劲,这正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良好迹象。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这是我国“三产”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已超过10.7%。从产业投资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主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更是呈翻倍的爆发性增长态势。

  其次,结构调整出现短期的阵痛。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逐渐萎缩,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背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积累了大量矛盾,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加剧,传统劳动力红利逐步衰减,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所以,在这个时候推动结构调整是非常痛苦的,必然要经历“凤凰涅槃”的过程,由此造成对经济增速的短期冲击在所难免。

  再次,经济下行受到前期刺激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并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作用。目前,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使当期宏观政策选择受到掣肘。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一方面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又危中存机,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政策发挥空间。

  实际上,评判经济形势,不能单看速度,也不能单看短期,要全面分析“形”,更要把握“势”。短期经济增长状况是“形”,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增长质量是“势”。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同时,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同步转换,经济增长质量也在同步提高。这些好的迹象未来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新轨道。

  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可以预期,今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各项经济预期目标。

  从需求方面看,“三驾马车”动力在积聚。一是消费驱动力在增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你有我有全都有”,“羊群效应”明显,一浪跟着一浪。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虽然汽车销量有所减少,但住房销售持续增加,带动家具、家电、家装等相关领域消费回升。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网络消费、电子金融等消费新业态方兴未艾。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显示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二是投资增长有望缓中趋稳。今年前三季度,企业普遍加大了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投资增长正在由规模扩张型向注重内涵型转变。从城镇化角度看,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中期,还远未完成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巨量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外部增长有望整体回升。在全球贸易普遍下滑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国船舶、金属加工机床等部分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加快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加快建设,新时期“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快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与产品综合国际竞争力正在大幅提升,有效出口需求也在得到显著提高。

  从供给方面看,“创业创新”动力孕育兴起。一方面,大众创业提供增长新动力。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以及商事制度的改革,我国正在兴起新的创业热潮,草根创业、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主体、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有关情况》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85.1万户,同比增长15.4%,截止到6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419.6万户,市场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大众创业形成的千万个微观市场主体,虽然目前力量还很微弱,但伴随着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等创业土壤的改良,这些企业就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某个行业或产业的领头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万众创新提供增长新动能。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要素供给结构正逐步从传统要素供给向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等新的要素供给转变。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正掀起一个“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在换代升级,动力更加强劲。

  从政策保障面看,政府仍有很大的助力空间。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回过头看,我国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我国宏观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此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胸怀全局、主动作为、不畏困难、讲求实效,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不断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不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随着这些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层面的推广,必将会给全年的经济工作带来新的气象和格局。

  综合来看,这些条件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今年以来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在第四季度还会继续发挥稳定支撑作用。消费需求会继续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以预计,我们有把握实现年初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

  继续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以改革创新落实好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

  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做稳增长的促进派、改革的生力军,坚持“五力齐发”,就一定能够完成既定年度任务和预期目标。

  第一,创新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的效力。第四季度,要继续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注重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尤其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已收回的沉淀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推进“营改增”试点,落实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的各项措施,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并举,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第二,促进有效投资,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扎实推进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建设,加快推开城市轨道交通、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四大新的工程包。加强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升级需求,落实完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教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医疗等机构的政策,为稳增长注入强大的社会力量。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发掘大数据开放创新、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抓紧启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分步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发展电子商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科技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实现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用政府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调整过渡期办法。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利率、汇率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准入门槛,激发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提升开放层次,打造合作竞争的助力。积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加快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前期收获性工程。充分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创新载体和窗口,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