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拿什么“拯救”没有学生的农村学校

  • 发布时间:2015-10-21 06:31:3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毛晓雅

  教育扶贫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扶贫重要举措,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中的短板,需要更审慎地对待这些只有寥寥数个学生、甚至招不到学生的农村学校,它们不仅是乡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最需要教育改变命运的贫困群体明天的希望。

  近日,有媒体报道,重庆云阳县有着87年历史的全心小学,今年秋季开学,没能等来一名学生,只剩三名教师在学校尴尬留守。全心小学的情况并非孤例,全国各地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校面临相似的窘境。这样的学校该留还是该撤?近几年,类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留住,恐怕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撤并,必然会加速农村教育走向没落。寻找最佳解决路径,首先需要探究清楚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生育率的降低,导致农村学龄人口下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从2002年到2012年,全国平均每年减少农村小学2万所。然而,撤并速度过快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此,2012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尽管减少趋势放缓,但2013年仍有近1.5万所农村小学未能逃脱撤并的命运。

  笔者曾深入陕西省宁陕县调查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在一所镇中心小学,看到了撤点并校、集中优势资源的成果:计算机室、舞蹈室、图书室、学生活动室等功能一应俱全,孩子们享受着宽敞明亮的教室、新的桌椅、营养丰富的食堂供餐和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老师说,按照目前对学校的考核标准,这些设施设备、教师资源都是必备的,而每个村校的学生可能只有几十个,不可能配备这么好、这么全的资源。孩子们大都周日让家长送到学校,周五下午接走。听着这些,笔者心里隐隐担忧:如果家长没能力送孩子到几十里山路之外的镇中心学校怎么办?这部分孩子会不会辍学?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通过教育改变贫穷的弱势群体。另外,这些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到两周才能见到家长一次,这样强行与家长疏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益吗?

  另一方面,这些被撤并的农村学校,是否都是因为人口减少、确需撤并而撤并?并不尽然。以全心小学为例,该校所在的陈园村有3000多村民,适龄上学儿童并不少,学校紧邻新农村居民区,孩子们穿过一条马路就能上学。然而家长们却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几公里外的中心校或县城就读,甚至不惜租房陪读。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凤潭小学是海南省西部一所乡村小学,今年生源锐减至4人,而其所在县城的小学却连年超额招生,一个班招到80多人。一方面是挤爆的县城小学,一方面是无人问津的农村学校,强烈的反差指向的是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如果任由这种差距继续拉大,本应承载着农村未来和希望的农村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存在我们记忆的乡愁中了。

  无论是学校盲目撤并造成孩子无学可上,或者家长舍近求远造成乡村学校无人问津,两种现象都是我国农村教育政策不够完善的体现。湖南省在最新一次的乡镇区划调整中,特别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标准,即要保障学生每天上学单程步行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以走读方式就学,学校服务半径为农村小学2.5千米,初中3千米。这样人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能防止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一刀切式做法,更具推广价值。

  另一方面,要挽留住家门口的生源,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硬件跟不上,没有城里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软件更是短板,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旧,留不住优秀教师,这是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既要提升教育资源,又不因学生少造成资源浪费,一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中心校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有效运行机制,使中心校先进设备、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间流动起来,使得小规模学校成为小而精、而非小而弱的学校。

  恰逢我国第二个扶贫日到来之际,教育扶贫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扶贫重要举措。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中的短板,需要更审慎地对待这些只有寥寥数个学生、甚至招不到学生的农村学校,它们不仅是乡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最需要教育改变命运的贫困群体明天的希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