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放缓仍属新常态 GDP"破7"无需过度焦虑
- 发布时间:2015-10-20 07:2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19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GDP增速季度值6年来首次“破7”,为6.9%,引来各方关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对于经济总量已经超10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而言,6.9%的增速实属不易。
从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从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到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种种变化表明,这一增速是有含金量的。只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营造奋发有为、竞相发展、深化改革的大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够答好经济转型升级的考卷。
编 |者 |按
官方怎么说:三种力量影响中国经济 稳定运行大势不改
10月19日上午,国新办就201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回答了GDP增速为何“破7”等问题。
盛来运说,三季度GDP增长6.9%,在7%以下,但是只下降0.1个百分点,还是在7%左右。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进入三季度以后,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从国际层面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不及预期,前段时间,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都纷纷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下调了0.2到0.3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国加息预期进一步强化,造成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股市、汇市出现大幅动荡,许多国家货币出现进一步贬值,加大了中国出口的压力。所以三季度我国对外出口下降5.6%,降幅比二季度扩大了2.6个百分点,“三驾马车”中出口的下行压力是加大的。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仍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去产能。钢铁、水泥、建材这些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都出现了下滑,短期来讲对工业下行产生了压力。
此外,前期增长比较快的汽车、手机等行业,受市场容量限制进入了调整期也是原因之一。
国际层面的因素和国内层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加大了三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这是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
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是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
首先,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就业指标总体表现不错,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的计划目标。居民消费价格1~9月只上涨1.4%,而且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GDP。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长比较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确。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5个百分点。
另外,转型升级势头非常好。在中央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
以上情况说明,在经济的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都在有序地推进,这也说明调整符合规律,转型符合方向,发展符合预期。所以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势没有变化。
今后,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总体稳定运行的态势。
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在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现在影响中国经济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下行压力,下行压力在短期之内,尤其是中国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会一直存在。
第二种力量是支撑力。因为中国经济仍处在战略机遇期,稳定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支撑力较强。
支撑力来自于什么?首先是来自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仍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跟新技术结合会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其次是来自于中国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仍然具有后发优势。第三是来自于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支撑力。
还有一种力量是新动力。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正在进一步释放。此外,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减少,但是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红利也很大。比如现在每年有七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构成了中国人才的红利。在这些因素推动下,新经济、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一种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运行受这三种力量的支配,并通过它们来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势。
现阶段由于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大,调整的时候可能感觉到下行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假以时日,随着新动力的成长,潜力的继续发挥,中国改革继续推进,创新步伐加快,支撑力和新动力交织在一起,会对冲下行压力。所以中国经济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个时期最有可能的运行态势。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肯定有波折,经济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是稳定运行的大势是不会改变的。
专家怎么看:经济增长放缓仍属新常态
◎张敬伟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9%。这一数据好于彭博预期的6.8%,但略低于前一季度的7%。
经济增长“破7”,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就前者而言,7%是中央定下的年底增长目标,这一指标可谓底线。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能够维持6.9%的中高速增长,“破7”也在意料之中。
各大机构之前的预测也说明了问题。除了彭博预期的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6.8%,2016年的预期增长为6.3%。
10月8日,由世界银行(WBG)与IMF联合发布的《2015/2016全球监测报告:在人口变化时代实现发展目标》称,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14年的3.4%下降到3.1%,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的持续上升。
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在衰减,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两个市场的不景气。
国际市场方面,9月份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成空。美联储给出的理由是外部市场的不稳定,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和汇市的动荡不安。这意味着,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那么强劲,美联储对经济复苏缺乏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美国将中国经济视为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主因时,全球市场前景已经堪忧。毕竟,中美两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主引擎和主心骨,中美“双核”表现不佳,全球市场已无所依。
股市汇市形成的寒蝉效应是,全球股市还在动荡中,货币争相贬值也成为态势。加之日本和欧洲依然量化宽松,加大了中国出口压力,贸易引擎的力度持续疲弱中。
如果说出口压力拉低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口两位数的下跌,则意味着中国需求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了全球性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国经济和全球市场的不景气互为表里、相互印证。
中美两国已经意识到“双核”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货币政策调整上,两国都开始变得谨慎。美联储再次延时加息,中国则维持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相对稳定。
中国调结构的任务依然繁重。股市动荡之后,政策面变得小心谨慎,汇率市场化必须观照全球反应。
楼市去库存的压力加大,去年以来释放的政策红利,似乎并未改变三、四线城市的过剩压力。至于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去产能。
调结构的压力也决定了政策面不可能通过既往大投资的方式实现稳增长。毕竟有前车之鉴,不能饮鸩止渴,因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注入的投资项目不再单纯着眼于眼下,而在于交通、水利、民生、城市基础建设等见效慢的项目上。
货币政策则注重稳步直接释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和多种创新货币手段的运用。而且,政策面还要避免被外部市场和机构理解为中国式量化宽松——这将导致全球更加紊乱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因而,投资引擎在第三季度也疲惫乏力。
消费层面则喜忧参半。13亿中国人中只有3亿左右是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其消费又有相当比例转移到海外市场,造成服务贸易的逆差。因此,全民消费并未形成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足够支撑。“三驾马车”引擎动力均不足,中国经济能够维持6.8%的中高速增长,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这一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处于7%的正常区间内。
中国经济也呈现出好苗头。一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两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初见成效,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譬如网上零售额增长加速,1~9份增速在36%左右;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政策怎么办:减税支持实体 改革明确预期
◎马光远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GDP增速跌破7%,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最低的季度增长值。但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GDP增速回落。
6.9%的增速并不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而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速度。在三季度很多宏观数据加速下行,以及国际、国内很多因素都非常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已经相当不易,这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
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周期,还是从当下经济的基本面来看,这个速度都是一个很漂亮的数字。但必须指出,这不是近期的低点。从趋势看,GDP增速下行压力短期内将一直存在。企业家、政府官员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另外,一些重要的宏观指标继续下滑,预示旧的增长引擎走弱。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1.9%,制造业依旧在挣扎。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创新低,增速下滑至10.3%。投资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制造业投资下滑和房地产投资下滑,投资下滑对经济的影响很大。
房地产投资增速跌至2.6%,房地产引擎宣告“熄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5%,不好不坏;进出口同比下跌7.9%。这些数据再一次提醒我们,过去拉动中国经济的旧马车已经走不动了,经济增长急需动力转换,寻找新的增长点。
GDP增速回落,未来的政策方向如何?
第一,全球因为新兴市场经济的衰退而引发二次衰退的概率仍然很大,二次金融动荡如果爆发,中国将置身于风暴中心,对此要有政策准备。
因此,绝不要在刺激经济增长速度上做文章,而是应该将防范风险视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防风险对中国经济的意义远大于快速、大幅增长。特别是企业债,如果出现问题,会引发大的风险。
第二,在货币政策上,特别是利率汇率政策上,要有危机意识。汇率政策不能强撑,要看到人民币在当下被高估的事实。
考虑到中国本质上已经进入通缩,货币政策继续宽松是必须的,应该坚持降息降准的基调,未雨绸缪,补充提供流动性。
第三,要下决心大幅度减税,给企业减负,搞活实体经济。
第四,要稳定房地产预期。房地产投资的下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房地产政策要继续回暖,在销售端,要尽快实施一套、二套房首付20%的政策,降利率、减税。在投资端,要给资质好的开发商融资,取消融资限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房地产业不稳,中国经济也不会稳。
第五,一定要给民众明确的改革预期。改革要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调,要破局、要打破利益阻碍。如果民众对改革充满希望,创新创业热情迸发,经济肯定能加快复苏。
最后,要下决心取消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体制机制,加大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把消费留在国内,让老百姓敢于消费。
(作者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