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续写黑土地传奇
- 发布时间:2015-10-19 02:32:5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婉婷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一句俗语诉说着黑土地的肥沃。黑龙江省黑土区耕地面积占到东北的53.9%,这始终是黑龙江人的骄傲。
“我认为土壤肥力高是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原因。”绥化市北林区农业局局长董思君介绍,当地是寒地黑土的核心区,八成以上为草甸土和黑钙土,“一亩黑土地,顶别的地方三五亩。”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自2010年以来,在29个县市、约370万亩的土地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2014年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3.42%,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位于海伦市的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目前我国唯一从事黑土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与示范的野外台站。在实验站的土壤样品库里,陈列着6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从1978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海伦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样品。“这些土壤样品为研究黑土的肥力演变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我们从中总结出适合的技术模式,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实验站副研究员邹文秀说。
“距离海伦站10公里的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一些低洼易涝地的农民因为收成不好,已经改种树了,但我们通过上一茬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种植大豆,大豆生长后期整株拔起,在其根部还能看到根瘤,说明土壤结构良好,提升了大豆的固氮能力。”邹文秀介绍。目前,胜利村正在进行500亩地的秸秆全量还田示范推广。玉米收获后先由联合收割机将秸秆抛洒在土壤表面,再用液压翻转犁将粉碎的玉米秸秆翻到35厘米深土层,让秸秆进入土壤深层,打破黑土固有的犁底层,从而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肥力。
“不翻地整地,作物就像种在花盆里。挖开看,根都横着长,这样庄稼就不抗风;松地后根长得深,根深才能叶茂,风刮不倒才能长得好。”董思君说。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土壤的持续可利用,黑龙江省还在推动畜禽粪便还田。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影说:“农业部提出‘一控两减’目标后,我们鼓励畜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回收利用牛粪和猪粪,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修国辉介绍,2014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1100万吨,有机肥施用量1000多万吨。通过增加有机物料还田、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方式,黑土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测算,通过对黑土地的技术保护,土壤有机质含量近年提升了4.2%—6.3%。“黑土本身的有机质含量就高,每一个数字的提升都是质的飞跃,都将对增产起到巨大的作用。”邹文秀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