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国农业技术为肯尼亚播种希望

  • 发布时间:2015-10-16 13:16: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丁小溪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内罗毕10月16日电(记者丁小溪)10月16日是第35个世界粮食日。在赤道高原肯尼亚,十几名当地农民正在一片除虫菊种植园里挥汗如雨,辛勤劳作。这片占地约150公顷、由中国商人李昌洪投资开发的农业园,彻底改变了这些农户昔日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也让当地萎靡不振的种植产业焕发新生机。

  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扎根肯尼亚,引入先进种植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努力让中国“种子”走出国门,走进非洲。

  “肯尼亚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农学院作物园艺和土壤系任职的刘高琼是享誉当地的中国农学家。1997年,他受教育部和南京农业大学委派,奔赴海拔约2500米的肯尼亚纳库鲁地区,担任埃格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这一走,就是18年。

  在肯尼亚工作的日子里,他用心血和热情浇灌这里的农田野地、果林花圃。他深入田间地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周边农场和田地,寻找各种抵御虫害和低温的方法,乐此不疲地为当地人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他还为肯尼亚引进了绿色大棚的概念,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当地普及。

  在刘高琼最初来到肯尼亚时,当地规模较大的农场和种植园的所有者都是欧美人。“如今,随着中肯农业交流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肯尼亚人掌握了相关技术和资金,他们开始逐渐成为农场主人”。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黄海从事农业研究已33年。来到肯尼亚后,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为当地农业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经过细致的田间考察,黄海认为,为当地引进优良作物品种,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可增加肯尼亚小规模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释放当地农业的发展潜力。

  黄海和刘高琼都爱上了这片红土地。刘高琼自豪地说,肯尼亚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们为农业发展倾注了心血,收获了当地人的尊重和爱戴,更目睹了中国农业技术一步步落地非洲,传播希望。

  “我们需要中国经验”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中国用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成功养育了20%的世界人口。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学者伊基亚拉认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值得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关注和效仿。”

  在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方高级研究员奥姆瓦拉看来,中国农业领域的快速现代化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2014年年底在肯尼亚开工。目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30多名农业专家正在这里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种植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优良农作物以及猕猴桃和葡萄等经济作物,展示中国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教授景海春认为,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业种植技术,以及提高农业附加值,对于增加非洲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人正帮助我们寻找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肆虐非洲的饥荒、营养不良问题、疾病和生态危机,”该机构高级研究员恩乔罗格说。

  尽管粮食安全仍是非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之一,但恩乔罗格坚信,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将逐渐扭转这一趋势。

  恩乔罗格建议,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非洲国家政府应作出承诺,为非洲粮食安全创造更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玉米、大豆、糖类等作物的种植潜力,使非洲成为全球大宗粮食产品的主要出口来源,而这一切也将为非中农业技术交流提供更大合作空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