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领域变化巨大 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
- 发布时间:2015-10-16 06:3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十二五’时期的5年中,国家出台了很多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举措,科研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科研也更有效率了。”身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深刻感受到了5年来科研领域的巨大变化。
“过去,有些研究所定位不清、特色不明、优势不显。”刘成林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1年开始,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按照“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进行前瞻布局的“一三五”规划。根据自身优势,中科院自动化所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一”个领域——智能技术,科研经费、科研岗位都向重点方向倾斜。2014年,中科院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自动化所又依据自身定位,确立了建设卓越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积累,今年4月,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正式在自动化所挂牌成立;8月,自动化所与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的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获批成立。自动化所长期酝酿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类脑智能研究计划由此全面启动。
“特色鲜明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刘成林说,这个定位让自动化所与其他信息领域的研究所区分开来,着力于智能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
随着科研定位和目标的进一步明晰,自动化所对科研团队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在进一步适应“顶天立地”的价值观。“过去量化的东西比较多,看经费数、发表文章数和获奖数,但有些重要成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是不好量化的。”刘成林说,预计未来几年考核评估体系会有较大改变。
5年来,最让刘成林高兴的是那些采纳了一线科研人员意见的改革措施,已经在逐步落实。“比如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过去自然科学基金中劳务费的比例不能超过15%,而我们的项目经费实际有一半左右都需用于人工成本。今年这个限制放开了,劳务费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申请预算。这是很好的变化,对我们非常重要。”
改革也为模式识别实验室带来了累累硕果:近5年来,实验室承担科研任务328项;发表国际刊物论文45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9项,国际发明专利4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7项。(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