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怎样与国际接轨
- 发布时间:2015-10-12 07:58:00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罗伯特
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和高度的自信
文/祁嘉华
“接轨”本是一个交通术语,专指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或铁路轨道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运行体系。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广泛,“接轨”一词也进入到建筑领域,提出城市建设要与国际“接轨”。
从最初的尝试到后来的全面铺开,和国际接轨一度成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高楼林立、宽街大道、霓虹闪烁,走在这些城市的街道上,远望近看,确实很现代,确实也很不“中国”。在仅凭高楼大厦论城市的阶段,我们并没有对这种情况太在意;在“记得住乡愁”日益成为强音的今天,这种不顾中国底色的城市建设,首先引起了知识界的不安。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经历、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特色,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美丑标准,建设出来的城市也必然会与此相适应,形成各自的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技术无处不在的现代,这种情况受到了严重挑战。技术的趋同导致产品的趋同,在抹平城市特色的同时,也抹平了城市之间的差别。
人们发现,手工业条件下的发展与大机械条件下的发展有着质的不同。前者因为人的差异而趋异;后者则因为工艺的相同而趋同。在生产工艺和检验指标日益相同的今天,建筑也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于是,那些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的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将本民族所崇尚的东西转化为空间形象,以营造城市精神。
美国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所以,在纽约港的显著位置上设计了自由女神像,既是一道风景,也是国家形象。华尔街各大财团的建筑群落,足以显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自由女神像和华尔街耸立的高楼大厦都是城市精神的代表。
法国人则以浪漫为旨趣,为了与那些中世纪留下来的古城堡和歌剧院相协调,巴黎老城一直禁止建设高层建筑,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确实有些突兀,但是,它的独一无二与大范围老式建筑形成反差,传统不但没有在对比中消解,反而得到凸显。
维也纳充满了艺术气息,也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都市。登高远望,房屋顺山势而建,层次分明,青山绿水映衬着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在增加这座城市历史感的同时,也显露出高贵的气质。
事实告诉我们,优秀的城市不但有主题,而且十分鲜明,选取什么样的建筑形式,街区如何划分,雕塑放在哪里,甚至于城市的主色调、天际线等等细节,都要依照城市的文化定位来选择,不允许任何短期行为的破坏。
建筑是城市中体量最大、数量最多的空间存在,形态如何,足以影响城市的风貌与格调。可以说,一座城市到底能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主要是通过建筑表现出来的。截至目前,我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只有平遥和丽江。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两座城市在凸显民族精神方面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四合院是平遥古城代表性建筑,不论是县府衙门,还是百姓家居,四面合围的造型、高低错落的布局等体现了汉民族以和为贵、讲究礼仪秩序的传统;白墙黛瓦的造型,“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是丽江古城老房子的特点,它们与青山环抱、绿水流淌的环境呼应,体现了纳西族崇尚自然山水、家族团结的民族精神。
建筑给市民提供着居住空间,也给城市奠定着文化基调。平遥和丽江的建筑之所以给城市增色,并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决不是当地人显示经济或政绩的结果,而在于前者遵循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精神,后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
城市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大批老房子的被拆除,城市原有的文化肌理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十几年下来,城市的传统特色在不断地弱化,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造就了彼此雷同的城市面貌。这样的城市不但形不成主题,连最基本的品位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并不反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主张在城市里复制土楼或四合院,而是强调在城市建设中不要数典忘祖。祖先在历史上积累下来了文化传统,也总结出了与这种传统相适应的各种建筑形态和城市布局方面的经验,构成了各个民族独有的营造智慧。如果能将这些智慧继承下来,每座城市都能显示出独具一格的风貌,以各自的魅力赢得世界的尊重。
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年版)》指出,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28个人口上千万的超大城市,中国占了六个,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天津和深圳。而被公认为国际化都市的纽约、巴黎、维也纳等并不在其中。可见,在国际舞台上,称得上国际化的都市,并不单纯指规模和人口,而是指一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的实力以及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样看来,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和高度的自信。因为,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城市才具有敢于营造特色的勇气和影响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