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选的究竟是什么?
- 发布时间:2015-09-29 03:31:38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王晓东
■教育时评
最近,笔者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由于这位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比较严谨,所以在第一堂课就向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阐明了自己上课的要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素质,每节课都会安排几名学生进行八分钟的即兴演讲;不得旷课,无故旷课两次选修成绩将会不及格;在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必须认真做好随堂笔记等。这本是大学应有的治学精神,但却没想到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退课,原本50人的课容量最终只剩5人。
严谨的治学态度换来的却是学生们的“不待见”,这不得不让人思考,现在我们大学选修课选的究竟是什么?经过笔者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抱有一种“混学分”的心态,在选择选修课程的时候有两个“标准”:老师不点名,考核容易过。然而鲜有人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课程。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大学的选修课已经更多的成为为了单纯获取学分的工具,而非收获知识的殿堂。
其实,要求严格的选修课在学生中“遇冷”也并非那么的出人意料,因为毕竟现在连一些高校的专业课都在“沦陷”,作为选修课难保其身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前不久,大学老师应不应该在期末考试“放水”一时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但却折射出很大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的考评上都存在着得过且过的现象,那么更何况是选修课?
选修课之所以会遭遇如此窘境,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考核方式。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多为考察,即期末给一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就可以“过关”,这就导致很多没听过课的学生都可能获得高分,如此形成了一种坏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变得“懒惰”。其次,“柠檬车效应”也是促使学生变得“任性”的原因。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因此大部分老师对学生们的要求比较低,这就滋生了学生们“任性”的土壤。选修课的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比比皆是,而老师往往不加管理,这就导致了严谨治学的老师没有了“市场”,反而遭到学生的排斥。
大学选修课作为对个人兴趣和专业知识很好的补充,其设置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如果只把选修课作为一种获得学分的“过场”,“选而不修”,恐怕大学的选修课会变得毫无意义,最终只能让严谨治学的老师心寒,让专心求学的学生心累。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