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锋返乡办农场贫困村靠大山兴业
- 发布时间:2015-09-25 07:31:07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振中
“以前,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现在,虽然山还是那座山,但我们大打‘高山牌’,发展生态农业,创办家庭农场,高山‘果蔬+水稻’成了农场的两件宝,真正‘靠山吃山’过上了好日子。”9月对巡头村来说,是个丰收的季节,9月21日,巡头村村主任陈立锋一边组织人手割中稻、摘西红柿,一边乐不可支地跟记者算着收成账。
巡头村,是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最典型的贫困村,海拨900多米的巡头村就夹在界山与南山之间。村后,翻越界山,2公里之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村前,再走3公里,就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台地草原——城步南山大草原。
“身前身后都是山,巡头村夹在中间,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要想告别贫穷,就得走出大山去打工。”巡头村村主任陈立锋说,在2008年以前,他也是外出务工族中的一员,经过数年打拼,成为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制鞋厂的管理人员,过上了相对富裕的小日子。
2008年,陈立锋回老家过春节,看到村里田地依然荒芜,村民生活贫困依旧,陈立锋感触很深。思之再三,他决心返乡回村,带头发展产业。2009年,陈立锋翻耕界山旱土,带头种起西红柿等高山蔬菜,部分村民跟随他的脚步,开始尝到了甜头。
2014年,村民们选举陈立锋担任村委会主任。“当了村主任,可不能光想着一个人和少数人致富了,一定要为村里乡亲脱贫找条出路。”上任之初,陈立锋天天都在为全村的产业发展苦苦谋划。
契机来了,2014年,湖南省决定培育扶持10000户家庭农场。陈立锋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他看来,巡头村海拔高,土地分散,要发展规模农业实在不容易,但家家屋后有山地、屋前有水田,正适合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不能光有‘场’,没有‘农’,否则会让群众‘竹篮打水一场空’。”陈立锋深知,乡亲们既不了解家庭农场,也不晓得该往“场”里装什么“农业产业”,更怕有风险,担心一旦搞砸会连“家”都整垮了。“说千道万,不如甩开膀子带头干。”2014年,陈立锋发起成立五团“高山”家庭农场和延季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7位本村农户,利用自家田地,并流转一部分土地,创办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田地有了,到底用来种什么?陈立锋带头用“两块地”盘活“两个市场”:屋后山地用来种植高山果蔬,屋前水田用来种植生态水稻,果蔬和水稻直销到较近的南山旅游市场,并通过龙胜县远销至广西、广东等地,甚至卖到香港市场。
2015年,陈立锋等7户家庭农场的山地主要栽植西红柿。由于今年行情看好,每斤批发价均价在1.5元,每亩西红柿纯收入就达11000元,西红柿一年可长夏秋两茬,光这一块的收入就有近200万元。村民舒陈华是家庭农场的受益者,屋前种水稻,屋后流转土地种起西红柿,还利用自家山地栽植30亩青梨,一年纯收入就达20多万元。
站在舒陈华家的吊脚楼里眺望,只见水稻金黄、青梨诱人、西红柿红得透亮,自然形成一幅美丽的三色画卷。确实,巡头村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然绽放蓬勃生机。这个边境贫困村不仅正在告别贫穷,而且伴随家庭农场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吸引部分游客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