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
- 发布时间:2015-09-25 07:31:0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广平名片
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县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辖3镇4乡,169个村,总人口30万,是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建设试点县。广平之名含义,一是取地势广阔平坦之意,二是广平古属冀州,尧都冀州,上古赞尧曰:帝德广运、百姓平章,取其中“广”、“平”二字为名,意在鼓励在此执政者“广施仁惠、平其政刑”。广平又名鹅城,因赵国邯郸的赵武灵王文武兼备的美夫人葛鹅(广平人)而得名。
河北省广平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不填坑、不砍树、不拆老建筑、不使用彩钢瓦、不让垃圾落地”的“五不”原则,充分保持村庄原始风貌,着力打造具有北方风貌、冀南风格、广平风俗、鹅城风韵、田园风情的美丽乡村,绘就了一幅幅农村嬗变新画卷。
赵凤山田继坤
漫步广平农村,一个个现代田园式村落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和水泥街道通向千家万户,一排排粉刷一新的“红墙白缝、黛瓦灰裙”透着满眼的“古典范儿”,一幢幢干净明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荫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笑迎宾客,一间间改造过的厕所干净整洁,处处散发着古典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气息……
“两年没回家,回到村里变化太大了,简直像走进了江南小镇,我都不敢认了。”一直在外打拼的南刘村村民苗献彬说起自己村的变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2013年以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广平县深入挖掘本地民居特点、文化底蕴、传统风俗等要素,留住乡愁,打造美丽乡村;古为今用,培育文化乡村;突出特色,搞活产业乡村,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冀南大地徐徐展开。
2014年,广平县22个重点村全部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南阳堡镇的南刘村、平固店镇的临河堡村被授予“2014年度河北省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其中,南刘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模范村,该县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县,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对广平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年来,广平县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亿元。其中硬化道路83千米,植树52.6万株,新增片林2410亩,新安装路灯1046盏,购置垃圾清运车22辆、新建垃圾池(箱)872个,聘用保洁员541名,粉刷墙面16.4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2.1万平方米,改厕13267座。2015年确定的32个重点村和南阳生态大道精品片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各项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快推进。
留住乡愁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生态,坚持‘不填坑、不砍树、不拆老建筑、不使用彩钢瓦、不让垃圾落地’的‘五不’原则,倡导就地取材,慎用钢筋、混凝土,充分保持村庄原始风貌。”广平县委书记李增良在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时提出了明确要求。
广平县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把古典当作优势打造,把景观当作产业打造,积极营造“再返乡里,又触乡景,目睹乡物,记忆乡愁,回味乡趣,重温乡情”的浓厚氛围,重现古典,留住乡愁,延续乡情。然后充分利用点睛之笔,刻画农村不一样的美。
依托自然风貌,打造生态村庄。南阳堡镇高庄村根据村庄原始风貌好、植被覆盖面积大等特点,大力实施路、渠、坑、树、植被、作物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成了“故园”、“乡园”两个农村森林公园,营造游园思乡的氛围。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业,在村庄四周、房前屋后、联村道路、大小街巷遍地植绿、见缝插绿,建设百亩经济林产业基地,显现了“绿树村边合,青翠屋后延”的美景,形成了“森林高庄”的特色,进而带动附近村庄大面积植树,形成一条自北而南的绿色走廊。
凸显乡土气息,突出农家特色。突出“农”味、尽展“土”色,在“吃住玩”上做文章,打造富有乡土趣味的农村休闲产业。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场客栈,提升接待条件和水平;搜集石磨、喂马槽、耕犁、锄头、木耙等石器、农具,通过石坊和老物件馆,留住几近消失的民间老物件,多角度展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以原生态的农家风情吸引市民及周边群众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上农家炕,干农家活,体味农家乐趣。“如果不是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光,俺们村很多老物件、老民俗等一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将被丢弃殆尽,一些文化遗产将永远消失。”南刘村白文德老人对创建美丽乡村竖起了大拇指。
古为今用 培育文化乡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之所,更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软实力。广平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把文化当作品牌打造,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和培育新的特色文化,用文化教化广大民众,用文化弘扬新风正气,用文化升华乡村之美。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根据各村不同的乡俗民情,量身打造不同文化底蕴的特色村庄。为保护广平本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陆画,在南刘村建设了遗产馆,把水陆画的历史传承、制作方式等进行集中展示。还建设了民俗馆,组织吹糖人、拉洋片、木旋等民间技艺传承者,通过实物展览和技能展示,展现本地民间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通过建设村史馆和祠堂,充分记录乡村发展历程、历史变迁和姓氏流传脉络,让群众记住村史、记住族史。在南刘村重建了古香古色的漳南书院和昭德文峰塔、二十四孝楼,还原了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和孝德文化;后大寨因建有邯郸东部最大的城隍庙,而且香火鼎盛,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对其进行了充分挖掘整理。
大力培育新型特色文化。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西胡堡有几个大型的废弃坑塘,经过整理建设,建成了四个大型荷塘,满池碧荷,绿意盎然。在村东最大的荷塘中修建了九曲廊桥和珠联璧合(荷、和)台,寓意以荷示和,结合该村民风淳朴、相处和谐,着力打造和合(荷和)文化,建设了和合街和青荷馆(廉政文化馆),大力弘扬和谐、清廉之风。
突出特色 搞活产业乡村
广平县把打造乡村休闲产业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自选动作,通过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产业带动等方式,使区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特色鲜明、产业互补、功能各异、错位发展的格局,实现了乡村休闲产业的良性发展。
规划招商型。由政府规划部门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引入市场机制,由企业出资打造高标准的现代新农村。南阳堡镇引进具有雄厚实力的河北安居集团,打造产业聚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小城镇。临河堡村与邯郸市乾政集团合作,整治西支渠,建设村民中心、小游园等各项基础设施,利用临近309国道,交通便捷的优势,建设百亩生态农业庄园,打造现代化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西胡堡村牵手实力雄厚的邯郸万合集团,根据该村各类自然条件,对村内现有的坑塘及其周边进行整治,做好“八个板块”项目包装,实施梯次改造,倾力打造“落日余晖、古典胡堡”。
农业升级型。依托原有的特色农业种植园区和基地,引导农民不断扩规模、延链条,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南阳堡建设了1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园,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引领绿色健康消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唐庄依托富硒农产品基地,发展樱桃种植,已经成为邯郸地区采摘游的重要目的地。冯营玫瑰庄园、马艺峰绿色蔬菜基地不断完善生态农庄、生态餐厅、生态客栈等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力打造集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重点打造型。结合新农村建设15件实事的实施,重点打造南阳生态精品片区,着力建设具有浓郁冀南特色的美丽乡村群。南阳生态大道精品片区涉及3个乡镇的14个村,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总结提炼“南刘村模式”,实施“一个模式打造”,在精品片区内各村进行复制推广,在村庄整体风貌上凸显“红墙白缝、黛瓦灰裙”,根据各村实际,体现各自特色,实现和而不同。规划建设南阳堡特色小城镇,打造8个“美丽乡村”后花园,实现产城互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对贯穿南阳堡镇的3条干渠进行修整、疏浚,对沿渠的树、路、桥和重点村进行景观打造,实现水系连镇穿村、交错衔接,全力打造碧水弯弯、绿树掩映、荷花满塘的冀南平原水乡小镇,年底前开通生态大道美丽乡村旅游观光一日游线路。
创新机制 推进“三个乡村”
“不管是秀美乡村、文化乡村还是产业乡村,都需要物质投入,破解资金难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点面结合,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广平县委副书记、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吕波涛在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会上特别强调。
多渠道筹资。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项目配套一点,县里奖补一点,社会引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打捆投放。对建设休闲产业的村,县、乡、村按照1∶1∶1的比例出资,县委、县政府对率先建成的村进行奖补。同时,充分用好改造提升的各项配套资金和上级河渠治理、地下水压采、“一事一议”等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村中在外工作人士、致富能手参与到村级组织,进行合作开发建设。
标准化管理。加强行业管理,推进休闲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广平休闲旅游农业知名度。研究制定休闲产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引导农家乐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通过设立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红黑榜”,建立完善门前“三包”制度等,促使村民在环境卫生、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等方面实现提升。对村民在农家乐的经营理念、服务规范、烹饪技术以及如何突出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渐进式推动。按照“一年配套基础设施,两年打造生态景观,三年做成休闲产业”的整体思路,从2014年起,把沿南阳生态大道和309国道精品线路周边的村庄与2013、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省市重点村共同作为首批培育对象进行重点打造,采取分级调度、逐级负责、政策引导、跟踪服务的办法,集中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做到以点带面,连面成片,形成富有广平特色的乡村休闲产业格局。
完善制度 保持“三个乡村”
为了保持美丽、文化、产业三个乡村建设成果,广平县还完善了一系列制度。
强化宣传引导。全县把宣传好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作为推动整个工作的前提,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标语板报、农村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经常性地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切实转变观念,摒弃陋习,崇尚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持久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各类媒体宣传推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秀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做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建立农村垃圾清运机制。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镇管理、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设置垃圾箱、建设垃圾点和垃圾掩埋场,具体由乡镇统一规划、乡村组织实施,县审核验收后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今日的广平,垃圾日产日清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老百姓丢进垃圾池或垃圾桶的垃圾每天都有人负责清理并运走,这种机制让农村告别了脏乱差时代,逐步走向洁净美,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建立农村卫生保洁机制。按照“乡镇负责,村为主体,专业保洁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体系。在行政村设立保洁员、垃圾清运员,负责本村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由乡镇明确相关工作机构和部门,并设立卫生监督员,负责督促检查本乡镇的环境卫生工作,并督促检查保洁员、清运员做好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群团、工会、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爱家保洁意识,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一阵风”到“持久战”的巨大转变。
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县乡巡查制度。县级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巡查组,乡镇一级成立相应的巡查队,县交通运输局单独成立道路巡查组。坚持每天下乡村巡查,每星期一通报。同时,实行“红黑榜”公示制度,结合巡查结果,列出“红榜村”和“黑榜村”,表明所属乡镇和包村乡镇领导,并在县内媒体进行曝光,对“黑榜村”所属乡镇主管领导、包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进行约谈。这一做法被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
“秀美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的深入推进,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增强农村活力、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推动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广平30万人全面小康打下基础!”广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董鸣镝对未来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