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农民认准绿色增产
- 发布时间:2015-09-21 02:31:0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文洪瑛陈涛李竟涵
“用植保机统防统治会碾压一部分稻秧,看着真心疼,虽说专家讲不会影响产量,但开始谁也不敢相信。”谈起尝试绿色增产新技术的情形,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荣华仍记忆犹新。
直到收获时看到产量确实不错,疑惑才变成了喜悦。尝到甜头的罗荣华,很快给自己承包的2000多亩水稻田用上了绿色增产技术,全程机械化操作、统防统治、绿肥还田……“亩均节约成本60元,用药量少了20%,去年双季稻亩产近1200公斤。”
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支撑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真正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绿色植保、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作业、土壤改良等节肥节药技术,是怎样让更多像罗荣华这样的农民,实现从疑虑忐忑到自觉转变的?日前,记者在江西省宜春市各县市辗转探访,一个个问号随着一路的见闻,很快化作了有力的答案。
增效益:从两根牙签粗到20天满田,眼见为实才管用
每年七月份,南方正值酷暑,也是水稻“双抢”的关键时刻。宜春市的晚稻播种期只有一周左右,晚插秧一天,后期就容易赶上寒露风,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
“不少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插秧时只有老人和妇女。请一个女工一天能插五分地,人工费要100多元,而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就能完成三四十亩地。”丰城市河州街道种粮大户何志文种了1000多亩水稻,现在大部分都是机插,今年还给周边农户提供机插服务1500亩左右。
虽然效率高,出穗齐,省工省力,机插秧却吃亏在前期“卖相”不好。何志文说:“和手插秧苗相比,机插的秧苗相对短一些,扎根深,返青期长。刚种下去只有两根牙签粗,最初一个星期水面上空荡荡的,根本看不到秧苗,农民心里没底,都来问我们咋回事。一个星期后,当能明显看出来比手插秧苗粗壮,20天以后基本能满田时,农民才笑得合不拢嘴了。”
“与机耕机收相比,水稻种植户对机插秧的接受度相对低一些,这也是我们将大力推广的技术。”宜春市农业局粮油科科长曾祥文告诉记者。他总结了机插秧的几个好处——有效穗比例高,单产提高;秧苗行距均匀,间距合理,通风性好,病虫害发生较少;机插要求田面有薄水层,所以草害相对较轻;根系扎得深,抗倒伏能力强。
效益是最好的证明。何志文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种子三项每亩能节约六七十元,扣除土地流转费后,全程机械化一季水稻一亩地比人工操作能节省300多元。“不用再愁请不到人了,而且统防统治、统一管理,水稻产量还有所提高。”
效益是最硬的说服。江西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局局长郑敏说:“我们考核高产创建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不仅要测产量,还要测效益,算好单位面积效益和规模效益两笔账,引导在高产中筛选高效模式,在高效中筛选高产模式,促进生产方式向高产高效转变。”
2007年,丰城市秀市镇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自己的专业化机防服务队,现在已经有56台防治机械设备,今年签订了机械化防治合同1.8万余亩。服务队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增产增效,理事长雷应国说:“按每亩病虫害防治成本节约30元计算,机防服务队近5年来为合作社成员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90多万元,实现粮食亩产增收30多公斤。”
找平衡:从打药3~5次到只打一次,二化螟发生反而轻了
随着农资投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靠大量农资“砸”出来的高产将难以为继,实现绿色增产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减肥减药不减产,以适量的投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今年,江西提出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控病虫损失、减农药用量。“要想做到这‘四控一减’,就要做到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合理施用。”江西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局副局长余冬晖说。
“吃饭要‘少食多餐’才健康,施肥也是一样。”如何科学施肥?上高县泗溪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刘功绍打了个比方,“过去施肥是播种后一气把基肥洒到地里,分蘖期再追肥。穗期不施肥,水稻营养跟不上,前期施肥太多又吸收不了。现在我们讲究‘前重、中控、后补’,根据苗期、分蘖期、穗期等不同阶段适量施肥。化肥用量亩均减少20斤左右,但推广第一年就亩均增产50公斤,第二年增产75公斤。”
“我们开展了六七年病虫害防治对比试验,发现水稻病虫害防治要在关键时期出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是防得越多越好。”刘功绍说。
大蒜、苦楝、蓖麻、黄杜鹃花……在宜春市,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都成了土制农药的重要原料,能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农家肥、谷饼、菜籽饼过去没人要,现在都是宝贵的肥料,和化肥搭配施用,提升地力。
育能力:平整“插花田”、低洼田,磨刀不误砍柴工
“起初承租的田地高低不平,难以耕作,机械操作率低,放水困难。经过田间改造后,机械化率提高了不少。”走进雷应国的水稻田,只见田块规则平整,被机耕道分成明显的几块,灌渠排渠畅通。
雷应国的稻田是江西省高标准粮田改造的一部分。江西省虽然以约占全国2.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9.8%的稻谷,耕地形势却不容乐观,全省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深脚田、冷浸田多,耕地土壤pH平均值只有5.22。耕地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高产稳产。
“改造之后,高低不平的地块平整了,修建了机耕道,更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在机械化服务时,这种田块也比零散的‘插花田’便宜。”雷应国说,“改造不仅整合了边角闲田等零散土地,还将一些低洼田改造成高产田。而且,村子之间的灌排管道一疏通,过去因为灌溉用水引起的纷争也少了。”
除了田间改造,土壤肥力提升也很重要。罗荣华说:“我们冬闲田会种植红花草、油菜等绿肥,能让土壤疏松一些,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化肥用量可以减少10%。”刘功绍告诉记者:“通过给土壤施用石灰,也能调节酸碱度,缓解耕地酸化趋势。”
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光华说:“绿色增产就是要从追求粮油产量向发展粮油产业转变,从只关注产中向兼顾产前、产后转变,藏粮于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市场对接,提升粮食加工存储能力。”
在江西省,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推广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一个环节都不少。说起后期仓储对粮食生产的作用,雷应国有切身体会。2008年水稻收获后,断断续续下了十多天雨,因为没有烘干机和粮仓,他只能眼睁睁看着23万多斤稻谷发芽,心疼得直掉眼泪。“有了仓储烘干设备,我们才能有种粮和卖粮的主动权。”下定了决心,雷应国开始筹资,着手兴建存储能力2400万斤的粮仓。
日前,雷应国的合作社熏蒸式粮仓和烘干设备已经建好。雷应国说:“这套烘干机一天能烘干粮食112吨,我们正准备升级,升级后一天能烘干230吨。不仅能储存合作社的粮食,还方便附近的农户就近卖粮。”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