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造林禁区”上演“绿色奇迹”
- 发布时间:2015-09-15 08:31:1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平潭岛中北部有一片两万多亩的吹沙地,这是实验区为建设需要从海里吹填出来的“新大陆”。但是由于风沙大,盐碱度高,“新大陆”一度被视为“造林禁区”。
近日,笔者跟随平潭森林与园林局副局长林銮勇一行走进这片曾经的“造林禁区”,放眼望去满眼绿色,最早种植的木麻黄高度已达四五米。新老木麻黄错落有致,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头。经过近5年高强度的植树造林,幸福洋吹沙地已变成一片林海。
万亩沙地变绿洲
“南边的木麻黄是早期种植的,现在都有四五米高了。北边的是去年刚种下去的,长得也不错。”站在幸福洋一处临海的小坡上,面对万亩林海,林銮勇如数家珍,言语间透着一股轻松自豪。
不过,这份轻松自豪来之不易。
2011年,为了建设需要,实验区启动幸福洋垦区吹沙造地工程,平潭共吹沙造地两万多亩。吹沙地紧挨着大海,风力大,风吹沙扬,如果固不住这万亩沙地,不仅会吞没道路和村庄,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但是,吹沙地填的是海沙,盐碱度高,周围没有屏障,秋冬季风大,要在这里植树造林困难重重。“确实没有把握能不能存活,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长期从事沿海防护林工作的林銮勇回忆说。
2012年3月,平潭林业局组织林业人员选择了1000多亩吹沙地开始进行试验性的植树。一次次实地考察,一次次组织专家讨论,一道道破解难题。选择抗风性强、耐盐碱度的“平潭2号”木麻黄,而且大多为株高1.5米以上的粗壮苗木;加大种植密度,原本每亩100株,结果种了300株左右;同时,挖了1米多深的沟渠,降低地下水位,排出更多盐分,降低吹沙地的盐碱度。
在林业人员的精心管护下,首批种下去的木麻黄成活率高达90%以上。“连老天都来帮忙,大规模种树后,不久就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刷了整个沙地的盐碱度,这些树苗基本都成活下来。”林銮勇说。
在此基础上,2013年开春种植了5000多亩,2014年又种了近7000亩,今年再种下3100亩。曾经的万亩沙地,正披上“绿装”,成为绿洲。
“自从政府造了这片林子,风沙翻滚不起来,我们的生活好多了。”芦洋乡马腿村村民林霞生告诉记者,他们家紧挨着幸福洋吹沙造地,原来经常风沙滚滚,家里须整日关紧门窗,否则一会儿时间屋子里就落满细沙,走在路上风沙更是让人睁不开眼睛。在防护林的“护卫”下,风沙很少再“任性”。
据统计,目前幸福洋吹沙地总面积达3万多亩,2012年至今,平潭林业部门共完成幸福洋吹沙地造林1.6万多亩,起到了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我们目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丝毫不能松懈。”林銮勇透露,明年春季,他们还将在幸福洋吹沙地再种5000亩。
风口上有了绿色屏障
要说吹沙地造林难,那么沿海的风口地上造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与吹沙地相比,风口地除了同样的高盐碱度外,在上面造林还面临着飞沙、海浪、东北季风等一个一个劲敌的威胁。
位于平潭东北角的长江澳是平潭最大风口,其前沿风口纵深200米就常年受到飞沙、海浪、东北季风的危害,形成堆沙地带,造林环境十分恶劣,当地至今仍相传历史上曾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惨剧。而平潭东北季风最多、最大,堵住长江澳风口意义重大。
但是要在风口地上造林谈何容易!2010年和2011年,平潭林业局连续在长江澳大规模植树,为了挡住风沙,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在木麻黄苗木前建起2米高的竹篱笆,然而风沙一来,竹篱笆就埋进了沙堆,苗木成活率不到30%。
“台风一来,风浪就直接打到树苗上,挡风篱笆根本没用。”林銮勇说。
不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平潭林业局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的方法,先在最外围堆起一道1米高的防风沙堤,退后几米再建一道2.5米高的沙堤,沙堤上覆土种老鼠刺,内侧每隔10-15米,筑一道渔网做的防风沙“战壕”。“战壕”相间的空地则中种上苗木,苗木一律选择2年以上的木麻黄苗种,高度都在1.2米以上。另外还专门打了32口淡水井,一到旱季,就抽水灌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层层保护和多方呵护下,2013年种下的木麻黄成活率提高到了60%,当年成功造林130亩。
此外,政府部门还租用百姓手中的风口地进行植树造林,让“老百姓得利,政府得绿”,不断夯实西北部的绿色屏障。2010年至今,长江澳风口沿岸造林已达2000多亩。
随着风口立起了绿色屏障,内缘地的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
芦洋乡芦北村位于长江澳一带,曾经饱受风沙之苦。得益于日益茂盛的森林屏障,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变。正因为此,当地村民都把这片林视作生命林。
“风口种上了树,风沙小了,不论是种花生还是种蔬菜,产量都比往年高了很多。”村民翁其寿感激地说,多亏政府花大力气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环境,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据介绍,从2010年至今,平潭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4.2785万亩,美丽岚岛正不断上演“造林禁区”披“绿装”这样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