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天下第一粮仓”的 棚膜致富经

  • 发布时间:2015-09-15 01:00: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初秋时节,榆树田野乡间,微微泛黄的玉米静静等候着收获季节的到来。驱车驶入五棵树镇进步村,映入眼帘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蓝天白云间,座座白色塑料大棚如钢琴琴键般洒落路旁田野。

  别的村正值农闲,但年近花甲的村民周建文却一刻不得闲:大棚里的西红柿到了采摘的时节,不少南方客商早已提前“驻村”等待收购。周建文每天过着往返于家——大棚——进步蔬菜批发市场“三点一线”的忙碌生活。

  周建文种植蔬菜大棚已有近10年光景,家里有16米宽、150米长和200米长的两栋棚。一年十五六万元的收入,老周并不满足,“我在村上算一般的,大户一年能挣20多万元,全家老少齐忙活。”

  在周建文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进步村蔬菜批发市场,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大开眼界:印有“东北三省(农村)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的条幅醒目地悬挂于市场的围墙上,场外广场上整齐码放着上万个塑料包装箱,几十辆挂着江苏、浙江等地车牌的“前四后八”大货车一字排开等待柿子装车。

  “进步村蔬菜批发市场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市场年交易蔬菜1.2亿斤,是国家级定点蔬菜批发市场。每年5月到10月,豆角和柿子的价格甚至成为销地的风向标。”吉林省进步蔬菜批发市场总经理、进步村支书王龙生说。

  进步村这个近600户人家的小村庄,蔬菜大棚就有635栋。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8000元,高出全市水平50%。

  吉林榆树市是全国产粮第一大县,享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这个县在种好粮食的同时,积极调整结构,从一年一茬的粮食种植,到发展四季不罢园的棚膜果蔬栽培,丰富“菜篮子”,趟开了致富新路。

  种植棚膜蔬菜与种粮相比,收益差至少在5倍以上。产业发展起来后,围绕包装、加工、运输、销售,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收入。让农民真正实现了一年到头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致富梦想。正在挑拣柿子装箱的村民徐艳萍告诉记者,装一箱40斤的柿子能挣1.5元,干活麻利的一天能装100多箱,月收入3000元左右。

  进步村只是榆树市棚膜产业红火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末,榆树市棚膜蔬菜园区发展到106个。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9个,蔬菜总产值实现32亿元。“今年榆树计划新发展5个面积共5000亩的标准化棚膜蔬菜园区,并重点打造冬春绿色棚膜蔬菜产业带。”榆树市副市长徐阁说。

  短短十几年间,进步村的棚膜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靠的是全村上下一心的勤劳肯干和“领头羊”心中一股不服输的闯劲。但商品化生产并让特色经济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还需用现代农业理念领航。

  做大做强需要科技支撑。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农户在发展棚膜产业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品种相对单一,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落后,且深加工的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商品种植的服务产业链条还不牢固。

  “谁来告诉我,明年种什么”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还桎梏着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经营,跟着价格种,看着别人种带来的农副产品大起大落让农民发展经营时心有所戒。要以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应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测风云”。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十分匮乏,农民把控市场信息能力较弱,难以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亟须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护航。

  用现代经营理念引导生产,培养农民的合同契约意识。目前,棚膜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千家万户小生产,“能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路径上。棚膜产业的“拳头效应”没有完全释放。各级政府应针对棚膜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在种植技术、资金投入、农民融资方面给予支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