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拉近中国金融市场与世界的距离
- 发布时间:2015-09-10 01:00: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反复震荡。在全球央行年会和G20会议上,财金高官不断为经济前景鼓劲打气。《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采访到了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她谈及了对中国和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的看法。
李晶分析了最近中国市场的波动和政府采取的行动。她在评论最近中国央行采取人民币汇率改革新措施时认为,这是中国央行为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作出的进一步努力。
中国政府正努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并积极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SDR货币篮子五年一度的例行审查中,人民币能够进入SDR篮子。李晶认为,中国经济和贸易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符合纳入SDR需考量的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流动中的重要性。不过,她指出,人民币在自由兑换程度方面没达到完全自由使用,还需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应会加快国内金融改革步伐,在保障安全和掌控的前提下,对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资本账户放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在谈到近期中国股市大幅震荡时,李晶表示,其中影响因素甚多。投资者对货币宽松政策将放缓的担忧以及融资融券的条规紧缩,加速了股市跌落。她认为,中国的股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甚为年轻,而且中国的散户投资者仍占股票交易的大多数,他们追涨杀跌的做法可能导致中国股市在短期内继续震荡。“直到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有更进一步发展,以及机构投资者参与显著扩大。”李晶说。
她表示,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关联程度正变得越来越强。中国政府稳步推进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等正在一步步拉近中国金融市场和全球的距离。不过,中国尚需形成一个健全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并在融资渠道和方式较过去已有进步的基础上,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继续发展。中国政府还需在实现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及自由化方面继续作出努力。此外,她肯定了美国实施积极金融监管的意义,以美国的经验为鉴,中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强化对新兴金融机构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以免发生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
李晶预计,中国央行在今年四季度会再降准一次,但降息空间有限。
谈到全球经济时, 李晶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参差不齐。美国国内当前经济整体向好,但其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整体放缓,加上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这将对美国的复苏造成负面影响。欧洲部分边缘成员国仍未完全摆脱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受国际局势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正面临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以及跨境资本大幅撤离等挑战,需要找准未来增长亮点,以灵活的经济金融政策配合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发展,才有可能提升自身的经济增长。
李晶表示,以目前国际市场的波动及经济情况来看,美联储于九月加息的概率为35%至40%左右。至于对美联储一旦加息可能造成的影响,李晶的分析较为乐观。她认为,美联储的行动甚为谨慎,只要其加息政策不大幅超出投资者普遍预期,对全球股汇市的影响应该不大。因美联储会在今年内加息已是广泛讨论的话题,相信市场很早就开始对此信息进行消化,投资者也已在各类市场中反映了这一预期。
不过,对于跌跌不休的大宗商品市场走势,李晶判断不甚乐观。“考虑到近期全球经济整体形势,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未变,中国经济继续放缓使得大宗商品仍保持供大于求的趋势,在短期内大宗商品市场要结束本轮调整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可能还需时日。”李晶说。
她分析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大幅放缓。二是大宗商品总体供应过剩。过去数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这大大促进了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大量投资,过度投资逐渐形成了供应过剩;此外,商业采掘等的技术进步也降低了供应成本。三是美元进入长期升值区间,压制了大宗商品价格。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