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应回归“人良为食”的本真
- 发布时间:2015-09-08 13:29:24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李岩侠
前不久,省食药监局推出“你点我检”活动,当我们报道出去,一个个电话打进来希望检这检那,我们再次感受到,一日三餐,老百姓吃得多么不放心:激素鸡、药残肉、抗生素奶……当我们使劲儿抓生产提产量让大家吃饱喝足,才发现肉蛋奶让人很不爽。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也在诉苦:消费者对我们有太多误解,连续三年了,行业频受重创,养鸡的、养猪的、养奶牛的,几乎全赔得一塌糊涂。“养殖企业都快赔得撑不住了,拿什么保质量?”
当下,深层次的食品安全的事实在令人纠结。食品怎么了,为什么总有些事让我们频频不安?理还乱。于是,打开了一个叫做《古老的世界》的纪录片,故事讲述了考古学家在4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卡尼什古城(即现在的土耳其)发现了当时卡鲁姆商人的一些家信。有一个妻子写道:“家里一个子儿也没有,我已经忍无可忍了……你最好赶快把你卖布赚的钱寄回来,让我们能买一些粮食充饥。”另一个妻子写道:“隔壁阿姆已经买了一个房子,现在他又买了一个,而我们一个也没有。”
时光荏苒4000年,是不是像极了当下内地的妻子写给在深圳闯荡的丈夫,或者城里的一对小夫妻关于买房置业话题的争怨?吃和住,永远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
互联网飞掠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改变了许多。在本报新媒体产品说明会上,领导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这是《圣经》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由此观之,互联网只是个手段和工具,无论怎么变,传媒还是传媒,新闻还是新闻,传媒的规则和新闻的本质不会变。
那食品呢?当事故频发,人人自危,归根到底,还不是没守住一个“品”字吗?一路反思下来,我们找寻到“人良为食”的最朴素的古训。当年老祖宗造字为本的基因尽是做人谋事最朴素的道理,“食品”两个字,把“食”字从上下拆开了再组,先是“人品”其次才是“良品”。哪怕再过5000年,这能不是食品的本真?正如4000年前土耳其人家书里所表达的有关面包和房子的心事,与今天的人有啥两样?同样的,互联网再怎么疯狂,其最终只能是便捷了生活而不是取代生活;并且,最终“淘”到手后,你最关心的还是它的品质!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归真!无论是食安危机还是互联网冲击。这转型那转型,这创新那创新,当有点乱找不到方向,那就不妨先坐下来辨辨事情的本真。食品还是食品,新闻还是新闻,无论你看不看,它都在哪里,一如原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