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明成果转换为助农增收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5-09-03 02:31:1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传君
林忠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华兴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与记者初次见面时,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他,手抱一台笔记本电脑正匆匆忙忙赶往统计部门录数据。
“我忙得很,这里完了得马上赶回乡里,还有一大堆事儿等着我。”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华兴乡农业服务中心共6人,实际上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方面工作的仅他一人。
工作35年,林忠龙2/3的时间在田间地头,通过勤学苦钻研,他一共搞出了4项农业科技发明专利,共发表18篇农业科技论文。
还有4年就退休了,他依然执着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他说尽管一生贫寒,但无怨无悔,能多为农民做点事,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农民的儿子一生扎根农村
林忠龙出生在饥荒年代,饱受饥寒之苦。回忆往事,不免唏嘘。当时,林忠龙得了水肿,后来又患上小儿麻痹症,幸运的是,他保住了双腿不残废,但眼睛却高度近视了。
从小父母疼爱林忠龙,大人宁愿吃野菜,也要把少得可怜的那丁点粮食留给他,这对幼小的林忠龙触动很大。“因此,从小我对粮食就充满了很强烈的感情,也注定了我一辈子要与粮食生产打交道,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1980年,林忠龙走上工作岗位,只有中学文凭的他担任起老家安福镇农广校代课教师,通过边教边学,1987年,林忠龙取得中央农业技术广播学校农学专业中专文凭,后来他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途径,逐渐获得农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
虽有一颗不断上进的心,但林忠龙从没考虑过要离开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要树立一辈子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我要努力凭自己的钻研为农民多生产粮食。”
林忠龙的妻子原在乡镇供销社工作,2000年下岗后,不但没有生活来源,还得自己交社保,这对当时只领1200多元工资的林忠龙来说,无疑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有人问他:你手里已经捏着4项发明专利了,为什么不把它们卖了,变成钱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林忠龙默不作声,因为他舍不得这些孕育他成果的“试验田”,他更希望在这块土地上把他的成果转化成帮助农民增产致富的力量。
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发明专利
上世纪90年代初,嘉陵区大片水稻出现赤枯病,开始施用锌肥和磷酸二氢钾十分有效,后来此种办法逐渐失效。赤枯病大流行,新根白根逐渐减少,黑根黄根逐渐增多;整个植株叶片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黄褐黑色斑点,逐渐萎缩死亡,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面对这种情况,农民束手无策,十分痛心。”于是,林忠龙便开始着手研究防治水稻赤枯病的混配剂。他先后制定了20多种方案,买了各种农药与肥料逐一试验。
为了检验防治效果,只能自己亲自下田。“如果换别人下田打药,浓度和均匀度达不到一致,要影响试验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四年,林忠龙的试验有了一定的效果,后来防治效果越来越理想,一种杀菌复方活性混配剂诞生了。
到了2000年,林忠龙研究的混配剂能调节水稻各生育期的生理功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与抗倒伏能力,促进水稻分蘖,尤其用于防治水稻赤枯病引起的烂种、烂芽、死苗、坐蔸、失绿、黄褐黑色斑点叶片、黄黑根及萎缩症,有效率达100%。
四川省农业厅通过田间试验后得出:使用林忠龙发明的混配剂,水稻亩增产21.3公斤,增产率4.3%,亩新增产值34.08元,亩节本增收38.92元,即每亩增产增收73元。
“其实我自己做试验,增产效果更加显著。每亩增产50公斤~300公斤,增收200元以上。”林忠龙说,鉴于此,2003年9月15日他踊跃地申请了发明专利,2006年4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给他授予《发明专利证书》。
此后,林忠龙又获取了更多的发明专利:2011年获得“一种蔬菜抗病增产调节剂”和“一种玉米抗病促长调节剂”两项;前者对多种蔬菜的黄叶、白叶、花叶、半天转青,黄、褐、黑色斑点叶片、以及病原引起的白粉病、霉枯病三天消失、烂根三天干疤,逐渐长出根毛根皮,可提高蔬菜产量16.6%~62.4%;后者能使玉米霉斑、霉层一至二天消失,茎秆基部病处伤口干疤,长出新皮,红苗、白苗、黄苗三天转青,植株在三天内伸长3.975㎝,亩产量增加21.3%~43.1%,防治玉米病害的有效率达98%~100%。
2013年,林忠龙又获得“一种花生抗病壮籽调节剂”专利。2011年就着手研究的“一种胡豆抗病增产调节剂”也已成功,他说准备马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只要能造福农民比什么都值
关于专利成果转化,谈起这个话题,林忠龙心情便有些沉重。“第一个专利我是办了生产许可证的,也有一家企业来跟我谈过合作,哪知他们拿过去改头换面生产出来后就把我甩了,但关键技术还在我手里,因此他们的产品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自己生产吧,又没钱投资,加之一些部门不相信他这个“土包子专家”,不给推行。万般无奈只有用土办法加工,但搞出来的产品成本高,数量少,虽然农民欢迎,但影响范围小,且根本就赚不了钱。“只要能造福农民比什么都值。”这是林忠龙常挂嘴边的话。
2006年,华兴乡场镇附近有15户农民的水稻田发生水稻综合性病害,他们在附近场镇分别购买了5次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对秧苗进行了防治,都无效果。
“6月25日,他们怀着极端失望的心情先后来我这里咨询。我向他们推荐我的产品,他们根本不信,并说他们都是贫困户,经不起失败的惨痛后果。我向他们保证一切免费,失败了赔偿所有损失,他们才同意用我的东西。”林忠龙拍着胸口说。
后来,这15户农民家的水稻当年有13户增产,亩产550公斤以上,一户稳产,亩产450公斤左右,一户减产,亩产365公斤。“从此,这些农民每次赶场都要来我这里感谢问好。这样,我的水稻调节剂产品才逐渐推开,现在南充市辖三区基本上都用我的产品。”
2009年3月,林忠龙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14年12月,他通过了研究员任职资格。在林忠龙小小的办公室里,各种荣誉证书达20余本,多次受到表彰。“一切荣誉都如过眼烟云,到头来我还是我,一个最基层最普通的农技人员。”林忠龙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