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拿起手机能种地!
- 发布时间:2015-08-29 02:31:1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王小川
“有什么不明白的,翻一下手机啥都能找到,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解决,这么种地能不赚钱嘛!”8月22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喇嘛地村,38岁的村民鲍文华一边给记者演示如何用手机解决病虫害,一边看着自家的番茄大棚乐个不停。
鲍文华有理由高兴。2013年她牵头成立了番茄种植专业合作社,她自家就有16亩番茄地,划分为13个大棚,平均亩产1万7千斤番茄,今年到地收购均价一直在2块4左右,刨除成本,鲍文华一亩地净利润能接近3万,总利润接近50万元,而喀喇沁旗番茄总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5千亩。这一个丰收年,离不开喀喇沁旗对农业大数据的引进和利用。给田地建个身份证
去年鲍文华可没这么兴奋。还是这些大棚,去年番茄价格跌至5毛一斤,圆溜溜的番茄堆在地头没人要,真是可惜啊。说起去年的光景,鲍文华还是有点后怕,全国面积内番茄泛滥,喀喇沁旗的番茄品质再好,也逃不过市场的低迷。
今年的番茄种植大丰收,明年会怎么样,是要继续种,还是换种其他品种?鲍文华望着好收成,心里却又一丝担心。
“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但这个离不开政府的有力引导,要避免出现2014年番茄种植大面积亏损的情况。”喀喇沁旗旗委副书记王秀军对记者表示。
“喀喇沁旗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利对记者说。他拉来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史明昌教授,联合喀喇沁旗政府,一起研究如何建设大数据支撑下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鲍文华的大棚上挂着一块惠农信息卡,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地块信息、土壤特质等信息就可以上传至手机平台,这张惠农信息卡,相当于是地块的身份证。一旦鲍文华的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她只需要将问题上传至数据平台,后台的专家库就会调出她的土地信息,结合土壤、气候等特征因地制宜的给出相应的解答。
“将地理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此次喀喇沁旗大数据农业工作的创新之处。”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处长孙哲表示,内蒙古地拓公司将覆盖全国的积温、降水、无霜期、土壤、海拔、坡向等农业地理数据和农业生产数据、产供销数据相融合,建设成了农业大数据仓库。
王永利对记者说,什么样的地块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农民今年应该种植多大面积,能不能让农民提前掌握全国范围内某项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而避免一哄而上、菜价伤农,这是农业信息服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史明昌对此进行了解释,当农民把自家的地块信息注册后将产品名称和预期产量自动发布到网上,有需求的客商会自动来订货,这将引导农民走向期货农业。当系统平台供需数据累计到一定程度,政府用户将可以通过客户端看到辖区内当前农业生产分布情况、规模、产量等动态信息,最关键的是,当某一品类供应明显增大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发布即时农事信息,农民马上就可以看到这一消息,自己决定是否调整种植面积。
“这是订单农业的一个方向”,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杜永臣在参观地拓农业示范园后对记者表示,“大数据+农业,关键在如何用好大数据,从全国范围更好地调整平衡各个品类种植面积是重点。”
大数据让可追溯更真实
“做农业重要的是接地气,自己都不接地气,谈什么互联网大数据?”联合喀喇沁旗政府,王永利在喀喇沁旗王爷府镇打造了占地约60余亩的地拓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以王爷府镇的农户为典范,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在示范园区内,地拓公司建设了十几座大棚,根据喀喇沁旗的地域特色,多数种植了番茄。育苗建棚多高最省钱,搭配什么原料的棚膜最好,采用什么苗床,用什么肥,如何减少病虫害……番茄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出现的问题,都被上传到手机平台上。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注册自己地块信息,种什么品种、如何种等问题迎刃而解。
王爷府镇党委书记刘来力表示,手机扫码就能获得相关品种的实用技术推送信息,农业科技部门可以在线进行指导,上传各种答案,不再需耗费人力跑田间地头,新品种也得以快速推广。喀喇沁旗农牧业局局长张新德表示,农民从种植到销售,所有数据都上传网络,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作物的质量安全,这是一种无法造假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能预测市场动向,还能教我们农业实用技术,照我们农民说,啥是大数据,就是拿着手机能种地!”鲍文华拉着合作社的社员,开始商量着如何种好下一季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