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2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站在下一个风口,引领农业现代化

  • 发布时间:2015-08-23 01:30:4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李建荣 通讯员 蔡万涛

  一只脚踩着农田,一只脚准备“踏向”下一个变革。

  示范+产业化,院所+乡镇,物联网+农业……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精心打造出一支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农业科研人才方阵,他们深耕于示范基地、试验田、综合实验站,大力推进农业科研方式的转型和科技服务内容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科研和实践有效链接,创新和服务深度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魏钦平:引领果树产业变革的“先行者”

  专家到田间地头不新鲜,亲自种地的专家却不多见,而北京农科院果林所副所长魏钦平却乐此不疲地种了5年,还自称是个“有点知识的农民”。

  当记者跟着“农民”走进他的“自留地”时,一下子愣住了,眼前的果树一棵紧挨一棵,或如立壁,或呈V字型,伸手即能够到树顶。

  “这种栽培方式叫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与传统的乔化密植栽培方式相比,具有结果早、见效快,产量高、品质优、效益高等优点。”魏钦平告诉记者。

  “矮砧种植在欧美早已推广,而目前我国多数果园仍为乔砧密植。今后5—10年,将是中国苹果产业的重大变革期,但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说上一百句空洞的话,不如让他到实地去看一眼。”魏钦平道出了他决心自己种地的原因。

  魏钦平把租的260多亩地分成了两部分,一块作为资源圃,主要保存从国外原装引进的苹果优良新品种和矮化砧木,在国内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和观察研究;另一块是苹果矮砧集约栽培、轻简化整形修剪、肥水一体化应用等方面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区。他给自己总结了两条:一是引领苹果产业发展,二是跟踪国际,进而与之抗衡。

  “引领苹果产业发展就是告诉果农,这个区域适合哪种砧木,密度多大,与哪个品种组合最佳,肥水怎么合理应用……”魏钦平一口气说了很多需要做的事,而这些事有一个共性就是时间长。

  举个例子,不同中间砧的实验,要做7年以上;矮化砧木选育,9000棵中仅能选出90多棵优良的,还要连续跟踪5年;抗重茬自根砧的观察与评价时间更长,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提起抗衡,魏钦平明显兴奋起来,在他看来,“抗重茬矮化自根砧的工厂化育苗”项目便是他与欧美科学家同台竞技的舞台。

  原来,目前国内用于果树栽培的砧木,尤其是自根砧主要从国外进口,国内还不能自主繁育,更谈不上产业化。用魏钦平的话说,“总有种被人扼住喉咙的感觉,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苹果矮化自根砧工厂化繁育体系”。

  也许这就是魏钦平,明明已经站在一个强风口,却选择了“倔犟”向前。

  杨信廷:农业物联网推广的“排头兵”

  前不久,有关部门刚刚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让北京农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杨信廷喜出望外,一直在农业信息化领域“战斗”的他终于找到了“依靠”。

  “一提起农业信息化,许多农民就摇头,这点还可以理解,但有些搞农业科研的同行也不理解,认为我们只是提提概念,拿拿课题。”提起搞农业信息化的“难处”杨信廷有感而发。

  事实上,近年来杨信廷围绕农业物联网频频发力,成果不少。仅他主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就突破了农产品编码与标识、农产品生产流通安全管理、农产品监管追溯等8项关键技术,累计授权专利40项,通过技术转让、产品销售等方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00余万元。

  由对蔬菜的可追溯到农产品品质维持与质量安全控制;从畜禽水产品健康养殖网络系统的研发到水产品数字化物流技术的示范,围绕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应用三个层面,杨信廷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农业转型势不可挡。”但杨信廷同时认为,发展物联网农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研发概念性产品居多,不接地气;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本身不是一个直接的生产要素,不像化肥、种子、农药,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选择了两个切入点:一是将实时监测数据和专家决策系统相融合,实现决策优化;二是引入大数据综合分析,实现对生产的科学管理。”一支由杨信廷领衔23人组成的“数字化部队”因此诞生。

  在杨信廷看来,尽管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物联网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并将颠覆传统农业是一定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