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 发布时间:2015-08-20 01:30:58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新启示录
□ 本报记者 吴红月
2014年10月22日,在辽宁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验收会上,评审专家组对辽宁省卫计委提出的“1+14”创新建设方案,即“一个软件商、14个地市实施厂商共同完成平台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模式创新及精细化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日前,主管信息化建设的省卫计委副主任韩明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表明了我们在深化医改中实现了初步建成以政府主导,多方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真正做到了规范、提高、便捷和共享。
记者了解到,辽宁省在工作中实现许多创新,最为突出的三点是,“1+14”模式共建省级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居民健康卡”实现一卡多用;以“移动应用+支付”重塑医疗服务流程,打造新型健康服务生态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1+14”模式
共建省级平台项目
什么是“1+14”模式?辽宁省为何要以这一创新模式进行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辽宁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支持全省14个市、100个区县,244家中心乡镇卫生院,4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79家乡镇卫生院、130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1823家村卫生室。
“从辽宁省整体医疗机构的角度看,我们有信息化应用程度很高的医疗机构,比如盛京医院,就是目前国内通过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认证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7级’和美国HIMSS(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协会)7级认证系统”的唯一一家‘双七级’医院,但我们也有乡镇卫生院这样刚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低端平台,如此参差不齐的现状该如何形成统一模式,方便管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韩明惠指出,“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已有十多年时间,辽宁省下属的14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信息化基础,但存在‘孤岛’现象,需要全面统筹”。
为了保证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辽宁省卫计委对于全省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确立了以下原则:其一,实施顶层设计,即各地都要作为“一把手”工程,并分级落实;其二,整合现有资源,降低费用;其三,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其四,遵守规范,保障运行。
据辽宁省卫生信息中心主任杨佐森介绍,“1+14”模式中的“1”,指的是全省以一个软件开发商进行整体设计,形成统一版本,统一牵头,统一功能规范,统一数据标准,为未来全省数据采集、分析打下基础,同时,以此达到统一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操作的目的。为了能够全面快速进入实施状态,我们选择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丰富经验和资质的软件开发商东软集团。“14”,指14个地市自主招标实施商,软件开发商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以实现快速对接和验收。
记者看到,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平台上,涵盖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预种接种管理、儿童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其他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等内容;而在基本医疗管理体系平台上则包括门诊管理、住院管理、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医生工作站、护士站管理、药房管理、药库管理、村医工作站以及基药管理等项目。
项目从2013年7月15日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盘锦、锦州、营口和本溪试点单位基层系统实施初验工作,实施效果显著。
“我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每一天辽宁省18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治疗信息,日门诊量、用药情况等等。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上,可以了解基层村医的注册信息,甚至33万医护人员的诚信体系管理等,便于整体把握医疗资源。未来,我们将在对整个系统数据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决策。”
居民健康卡为载体
实现跨越式发展
居民健康卡是国务院部署的信息惠民工程,被认为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
“我们拓展了居民健康卡的使用功能,使之成为基层医疗信息化管理的一大抓手,以此卡为载体,以一张卡可实现对“4631-2”中6大模块的统合,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均有体现。”韩明惠介绍说。在这个方面的创新,使辽宁被列入全国的试点城市进行推广。
数据显示,自2013年3月1日,辽宁省居民健康卡的发卡量已经达到704万张,确定激活使用的达到615万张,发卡面覆盖全省14个市。发卡方式主要有医院、新农合重点人群以及银行发卡等多种方式。
杨佐森向记者展示了“一卡”多用的功能,其中有身份识别、个人信息存储、金融结算、跨区域就诊4大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5自助(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检查结果、自助打印化验单与发票、自助与医保费用对接)、1查询和1调阅功能,具有诊疗信息存储功能,持卡调阅诊疗信息。
“我们还创新了居民健康卡上的数字认证,加载了计划生育药具发放识别、公交卡、干部保健管理、新生儿医学证明、新农合管理等,使健康卡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强。”杨佐森强调。患者用居民健康卡看病,实现了自主挂号、缴费、打印、查询等功能,明显缓解了看病难、看病时间长、看病烦等问题。
目前,辽宁省新农合居民健康卡的发卡量超过500万张,不仅解决了参合农民跨地区、跨机构“一卡”就诊的问题,还破解了农合基金监管的难题,打击了套取农合资金行为,降低了行政成本。
“移动应用+支付”
破解建设难题
信息化建设无疑需要资金的支持,这一瓶径直接影响了我国许多省市信息化战略的建设实施。2013年初,辽宁省财政投入3250万元,用于建设省级卫生综合信息平台,经过两年的建设,初步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成为全省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心。
但随着省级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资金问题凸显。为此,辽宁省卫计委采用了PPP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通过居民健康卡加载支付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居民健康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远程密匙灌装和分级验证,绑定银行卡、储值账户及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等),满足患者就诊互联互通的方便需求;同时,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参与辽宁居民健康卡建设,对符合资质的银行、芯片、卡机具供应商及卡生产企业不做任何门槛限制,保证了多种发卡模式并行,为快速发卡提供了公平开放的平台。
韩明惠表示,未来要以“12320健康通”作为统一业务品牌,建设全省预约挂号系统及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商、居民健康卡等各相关方信息系统的集成对接。由省卫计委统一开放、部署院内自主终端、网站、智能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和电话等渠道应用软件,为患者提供多渠道的当日/预约挂号及挂号支付等服务。
“信息化真正改变了原有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我们对慢病及各种疾病的医疗诊断状况更加清楚,医疗决策和管理更加精准”。韩明惠感慨道,“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随着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提升,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展现出无穷的潜力,我们永远在路上。”
本版与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合办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