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为何“抢滩”伊朗
- 发布时间:2015-08-14 16:29:51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瑞士宣布自8月13日取消对伊朗的制裁,成为伊朗核协之后首个对其取消制裁的欧洲国家。如果进展顺利,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最早可在今年底开始解除。这意味着曾被掐断的伊朗油气出口和金融往来将得到恢复,其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会被解冻。
此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欧盟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相继访伊,8月4日,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长圭迪率领300人的商贸代表团赴伊访问,同时,法国和意大利纷纷向伊朗总统鲁哈尼发出访问邀请。
目前伊朗经济发展潜力愈发被看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中企又该如何应对?
欧洲国家主动“抢滩”
7月14日,伊朗和伊核六国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后,伊朗便成为欧洲国家竞相争抢的市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廖百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对伊朗进行过访问的国家有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有意向访伊的有瑞典、奥地利和西班牙等。
廖百智解释道,伊朗受到的制裁分为三类:联合国对伊朗实施的经济制裁,欧盟在联合国表决基础上对伊朗进行的经济制裁及欧洲国家对伊朗的制裁,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除美国制裁法案或难以松口外,欧洲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将随着联合国的制裁解除而解除。
正如莫盖里尼在伊朗核谈结束后所言,未来两年内西方国家可能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现在“已经可以开始着手谈项目了”。
廖百智认为,欧洲国家现在正在抢占最佳时机,因为项目洽谈也需要时间,待一两年内解除制裁时正好谈妥。
伊朗吸引欧洲国家之处一方面是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乌克兰危机和中东问题令欧洲油气能源不断减少。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吴冰冰向国际商报记者指出,欧洲国家希望通过伊朗、卡塔尔等国替代对俄罗斯的油气能源需求。随着制裁解除,欧洲企业对伊朗高度期待。
伊朗吸引欧洲国家投资的另一个优势是市场。
廖百智指出,伊朗的人口达8000万,市场潜力巨大;伊朗油气资源丰富,价格低;身处霍尔莫兹海峡,地缘位置好。此外,多年的经济制裁令其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据测算缺口约为2000多亿美元,令各国“眼红”。
世界银行预计,伊朗的经济增速2016年将从今年的3%增至5%左右。
中企承压需谋变
西方企业的强势回归将给驻伊中企带来更多压力。在油气开发、金融、汽车制造等关键领域,西方公司此前集体撤出伊朗,留下的空当客观上给中企壮大创造了条件。廖百智指出,在西方国家经济制裁期间,中企通过“曲线”方式与伊朗合作,虽然面临国际管控的风险,但机遇大于挑战。今后,进入伊朗的优质企业增多,挑战将随之增大。
廖百智认为,中国是伊朗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对伊投资增长30%,在金融、石油、汽车、铁路基建等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在伊中企如何守好并利用优势是关键。
目前,中国品牌汽车占据伊朗10%的市场份额,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企是伊朗油气开发领域仅剩的外资企业,中企还承担了德黑兰地铁、德黑兰到马什哈德铁路等工程项目。但欧洲企业在品牌、技术和管理上更具优势。可以看到,欧洲国家访问团均有知名制造业企业。“需要了解的是,伊朗市场以中高端市场为主,这与海湾国家类似,其人均GDP为5000多美元,习惯于消费欧美制造的优质商品。”吴冰冰说,可以预见,解除制裁后,欧洲商品在价格和质量上会与伊朗市场更匹配。
中企今后会面临愈发激烈的竞争。吴冰冰认为,应该在伊建立起优质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并与欧美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中企要做的是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秉承价格优势,从而“占领”需求相对较低的这部分市场,不能“硬碰硬”。如汽车业,虽然没有欧洲品牌的优势,但通过价廉物美也可“收揽”中低收入家庭市场。
此外,吴冰冰认为,中企在家具建材、工程承包、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优势,伊朗需求明显。更为关键的是,中企必须本土化在当地建厂,仅将之当做消费市场、进口整机和零配件的思路已经是过去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