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阿根廷铁路升级:产品过硬服务也要品牌化

  • 发布时间:2015-08-14 10:49: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原标题:产品过硬,服务也要品牌化——记为阿根廷铁路升级忙碌的中国人

  今年7月底,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出口到阿根廷的动车组最后一辆车在青岛港顺利装船。一个月后,这批车辆漂洋过海将抵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

  2013年初,阿根廷政府与中车四方签署总金额约10亿美元的城际动车组供货合同,这是当时我国向海外出口城际动车组的最大一笔订单。去年10月,中阿签订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协议,总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城际动车组的首个海外技术支持服务项目。

  由中国提供的新型动车组已陆续投入运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让阿根廷人发出由衷感慨:“中国的火车好,中国人也好!”

  新列车—新时代

  首批动车组在阿根廷首都的萨缅托线正式投入运营时,克里斯蒂娜总统表示,中国帮助阿根廷人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2014年7月21日,出口到阿根廷的首批动车组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萨缅托线正式投入运营。亲自出席新车运营剪彩仪式的克里斯蒂娜总统说:“升级铁路系统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新列车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新时代。” 阿根廷内政交通部长兰达佐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列车的技术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很高,我们对引进的中国列车非常满意。”开始运营后不久,阿根廷主流报纸《国民报》专门刊登长篇文章,报道新型动车组的运营情况,其标题是《中国火车正式运营满十天,乘客们说确实好》。根据阿方提供的调查数据,阿根廷乘客对中国动车组的满意度高达97%。

  一年后的今天,已有近700辆新型动车组先后投入运营。这一辆辆技术先进的中国造列车行驶在阿根廷的铁路上,每天运送数十万名乘客,展示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实力,也将中国品牌和中国形象带到了这个遥远的南美大国。中车人自豪地说:我们的动车跑在海外的铁轨上,就是一张张移动的“中国名片”。

  阿根廷的客运铁路中,最老的一条就是萨缅托线,始建于1857年,也是南美洲最早的城际铁路线;最晚的一条叫罗卡线,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这些铁路线都已年久失修,车辆和设施普遍老化,安全系数很低。2012年,阿根廷发生一起严重的铁路交通事故,导致51人死亡、700多人受伤。在这一事件的影响下,阿根廷政府下定决心,推动铁路系统升级改造。

  中车四方特别重视这一项目。中车四方阿根廷公司总经理及驻阿根廷代表夏竟成说:“我们努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精品示范工程,从设计、制造到质量控制,各方面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老夏刚进中国南车的时候,主攻“转向架结构设计”。老夏本人许多年前就已“转向”,经营国际市场,但回忆起自己的老本行,他还是非常自豪。记者采访那天,中国科技部网站上公布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转向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的消息,报道中提到的“更高速度”就是指时速400公里以上。记者给老夏发了条微信:“今后中车走出去,底气越来越足了。”老夏回复说,“希望如此,也为国家做点事。”

  老夏为国家做的事,就是在阿根廷盯住市场需求。2006年,中车四方在阿根廷签下第一份订单,出口一批客运车厢。2013年签下动车组出口合同,2014年又签下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10多年的海外市场经历,老夏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灵活、开拓和以需求为导向才能赢得市场,务实、责任和担当才能维护市场;产品要注重品质和品牌,将服务产品化,把服务当作产品来经营,当两者相得益彰时,就能获得滚雪球效应的市场订单。我认为,‘中国制造’应至少包含‘品牌化的产品’和‘品牌化的服务’两个理念。我们在阿根廷项目上实践了这个理念,因此才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首批城际动车组抵达阿根廷后,我们先后进行了50多项、2800多公里的线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城际动车组各项技术性能优良。阿方对此充分肯定,对我们公司非常信任,双方密切配合,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接下来双方还将进一步磋商开展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合作。可以说,到目前这已经是一个双赢的精品工程了。”

  火车好—人也好

  深夜,动车组陆续入库,铁轨空了出来。吴厚才带着几个技术骨干,爬上刚刚编组好的列车,开始了又一轮的新车调试

  老吴在国内时,是中车四方总装分厂的副厂长,一年多前来到阿根廷,担任交付与售后服务团组的负责人,卸车、编组、调试、交验和售后服务,都是他要管的分内事。

  出口到阿根廷的709辆动车,分24批,先后从青岛港装船发货。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一般需要3到4天卸车。一辆动车的重量在48吨到52吨之间,卸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到那个时候,老吴都要带着工程师和技术娴熟的技工,早出晚归到码头协助业主卸车和编组。车辆编组连接后,再用机车牵引到车辆段,等待下一步的调试和业主验收。

  一份合同的第一列车都要进行型式试验,以验证符合设计要求。型式试验非常严格,试验项目多,占用时间长,经常要开开停停,所以都安排在后半夜的非营运时间段。每次做型式试验,老吴他们就要从深夜12时开工,直到凌晨三四时。

  除了去码头指挥卸载,或者上铁道做新车测试,其他多数时间,售后服务团组的技术人员就在3个车辆段之间往返。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出发,往西南方向开车约一个小时,就来到萨莫拉镇。罗卡线的铁路车辆段就设在这里。最近到港的几批动车,都开到了这个车辆段。老吴带着他的十来个同事,也把调试、交车的工作阵地转移到了这里。

  阿方业主公司把车辆段上的一个图书室腾出来,给老吴他们当工作间。图书室位置很好,隔着玻璃窗,正好能俯视大半个维修车间。车间里整齐排列着七八列动车组,有几列是刚刚从港口开到这里准备调试的。不下车间的时候,老吴会站到窗前,看着动车组进进出出,紧盯着调试和交付工作的进展。

  新车的调试和运营车辆的维修,都是中阿两套人马。作新车调试的时候,中方人员演示,阿方人员验收。维修的时候,中方人员教,阿方人员学。与老吴合作的阿方技术主管叫萨内洛,每列动车通过调试,老吴和萨内洛共同签字,就代表成功交付。萨内洛对记者说:“从中国进口列车是一个好主意,乘客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司机们也都说中国车的安全性能好,视野开阔,容易操作。”

  两套人马的合作,语言交流成为不可跨越的环节。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李菁是这个车辆段上的西班牙语翻译。图书室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小李把一些常用的词汇,如扳手、受电弓、上电等,用中西文两种语言写在黑板上。有空的时候,老吴他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坐在黑板前学习。靠着这些简单的词句,加上真诚的情义,老吴他们和阿根廷的技术人员结下了友谊。他们一起吃阿根廷烤肉,一起吃中餐,还组织球队一起踢足球。

  萨内洛跟老吴接触了近两年,工作之外,两人已是朋友。萨内洛指着远处老吴的背影对记者说:“中国的火车好,中国人也好。”

  全天候—反应快

  今年3月初,中车四方派出的一个由3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团组,来到阿根廷开展技术服务,为阿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中国提供的新型动车组科技含量高,当地铁路公司却缺乏相应的操作和维修能力。为帮助阿方掌握新型动车组维护技术,去年10月,中车四方与阿根廷国家铁路运营公司签订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协议。这是中国城际动车组的首个海外技术支持服务项目,标志着中车从输出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向输出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的升级。

  中车四方阿根廷公司副总经理刘传锋专门负责技术支持服务。他介绍说,公司派出了一支精干的技术队伍,为阿方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保姆式”技术服务,包括为司机和车辆段维护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也为阿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如因操作不当或其他事故造成损坏,技术支持团组的专家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阿方提供损坏评估和诊断、出具修复方案。

  技术服务团队还为阿方提供技术培训,内容包括动车组技术原理、故障处理和检修维保等。他们还在3个铁路车辆段设置了技术支持中心,为铁道线出现的紧急故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车辆段的工作小组都由主任设计师级的技术专家带队。

  刘传锋告诉记者,中方的技术人员为了做维修检测,常常要“添乘”,即工作人员乘坐正常运营中的列车。乘客们看到中方人员的工作服和公司标志,经常会主动打招呼致意。“我们知道,阿根廷乘客的这种热情善意,是中车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来的,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去年11月,兰达佐与中车四方就在阿设立服务与制造合资工厂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计划对阿根廷国家铁路运营公司旧厂进行改造和扩建,为新型动车组提供维保检修等服务,双方还考虑未来通过技术转移,在阿根廷本土制造用于更新首都区域和长途列车的相关设备。计划中的检修厂将聘用和培训当地员工,帮助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责任感—使命感

  下午5时,武晓红带着她的技术小组,走进阿根廷国家铁路运营公司的办公楼。电话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反应迅速,有条不紊

  按照中车阿根廷项目组的分工,铁道车辆段的工作时间是早7时到晚5时。车辆段员工下班后,夜间电话控制中心人员开始上班,时间是下午5时到次日晨7时。深夜列车停运期间,他们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白天车辆段和夜间电话控制中心互相衔接的机制,保证了对运营车辆实行全天无间隙的技术支持。

  电话控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远程处理动车组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是沟通阿根廷业主和技术支持团队的重要桥梁,其作用举足轻重。

  武晓红,高级工程师,来自青岛,在国内长期从事动车设计,主攻制动系统。她告诉记者,到夜班控制中心,要应对的不只是制动问题,更需要对车辆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回顾电话控制中心的开张经历,武晓红坦率地说,阿根廷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我们刚到的时候,控制中心还是毛坯房,地面是水泥,夏天没有空调,值夜班只好开窗通风,挨了不少蚊子叮。”

  “电话控制中心运行的最初一周,我们是8个人一起上班,不敢打盹,老担心遇上我们不能远程解决的紧急故障。现在3人小组就能处理自如了。”通过3根电话线和3台电脑,电话控制中心连接着调度室和运营在铁路线上的数百辆动车。从指导新司机解决操作问题,到协调派遣应急小组赶赴一线处理技术故障,电话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反应迅速,有条不紊。每天10多个小时的夜班是漫长的,但“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忘掉了时间的漫长”,武晓红说。

  中车四方派驻阿根廷的7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担负着市场开拓、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各项任务,跑遍了阿根廷城际铁路的每一个路段,他们的服务是24小时全天候。从输出“中国制造”到输出“中国服务”,中车在阿根廷的成绩,不仅代表着中国技术装备的一流水平,也体现了中国产品服务质量正走向世界前列。

  “熬了一夜之后,凌晨时分,从电话控制中心向窗外望去,看到了美丽的朝霞,看着太阳从拉普拉塔河上冉冉升起。我想,与其说我们是在上夜班,不如说是在迎接日出!”在一份工作汇报中,武晓红充满感情地写道。(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