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创业者”地铁上“扫码”求关注 6成人不理

  • 发布时间:2015-08-11 15:3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在创业,希望你扫码关注我。”近日,有市民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在坐地铁时会碰到一些年轻人自称是“创业者”,并请求扫描二维码求关注。

  《法制晚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所谓的“创业者”其实并非真正创业,而是一些公司的直销或推销员。他们让路人添加微信,并通过微信宣传产品或服务,成功的推销后作为业绩的一部分,获得工资报酬。不过,这种营销方式并非完全得到市民的认可,本报微调查显示,因为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超6成受访者表示不会扫码,而即使扫了,之后也会取消关注。

  发现 自称“创业者” 地铁上求扫码关注

  “这几天坐地铁,好像‘求扫码求关注’的人多了起来。”市民王先生天天坐地铁上下班,以前碰到这类人的时候,因为一句“我正在创业,希望您扫码关注一下我的微信”,王先生会好奇地问上几句,有时候还会掏出手机扫一下。

  但是现在,他有点半信半疑了:“现在的年轻人创业都干这个了?一听说是扫码的,我都不搭理了。”王先生说,不仅在地铁上见过,他在站台等车时,也遇到过。

  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身边许多朋友都反映碰到多这样的人。“拿着二维码过来,自己说是创业也好,求关注也好,我们如何相信呢?”同样碰到过扫码求关注“创业者”的赵女士说。

  走访 并非真正创业 实为推销产品

  记者近日走访了6号线、1号线的部分地铁站。在6号线十里堡站,记者就碰到了名叫“小陶”的扫码求关注“创业者”。看见她时,她正在劝说一位等地铁的乘客扫码关注。“谢谢您,打扰了!”在成功“说服”那位乘客关注后,她朝着记者的方向走了过来。“您好!我在创业,您可以用您的微信扫二维码关注一下吗?”记者便掏出手机扫二维码并关注。

  等待微信好友验证通过以后,小陶的第一条微信出现了。“你好,特别感谢你加我微信,支持创业,我开了几家小店,真心希望以后能帮到你。”收到这条信息后,记者并没有回复。到了当天晚上,小陶的微信又发来一条信息:“下班了么?”

  于是,记者开始和小陶交谈。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小陶其实并非“创业者”,而是某直销公司一个“营养顾问”,工作就是找到潜在的消费者,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没有规定我们的工作时间,也没有规定任务,都是靠我们自己自觉,会有一个老师提供指导。”小陶说,这种工作相对“自由”,感觉自己就是“老板”。

  追访 微信维系顾客 公司“考查”发工资

  记者随后又关注了四位所谓的“创业者”,发现他们的工作和小陶类似,推销的产品是营养餐和化妆品两类。

  “微信特别方便,每个人都有,关注以后,谁也不打扰谁,有需要就聊天。”记者在1号线大望路站碰到的“晴晴”说,如果当天自己发了微信内容,就会有人过来咨询我们的产品,其中有的会选择购买。“我现在80%的顾客都是通过微信来实现的。”

  关注晴晴的微信后,记者发现,她除了在朋友圈发一些相关的状态,还会时不时推送一些微信信息。比如“周末愉快,天气变化无常,照顾好自己,无聊时候可以找我聊天”等等这类信息。

  在晴晴看来,其实自己的工作和微商有些相似,都是通过微信来维持自己的客户关系,只是他们并不经营产品,只是提供产品的咨询服务,顾客有需要可以自己到产品的官网上订购。而公司会通过一系列的考查,来给晴晴他们算分,按照分数来发工资。

  看法 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6成受访者不会扫码

  对于自称是“创业者”的推销,市民们持不同的看法。市民孙女士就表示,“现在骗子多,随意刷二维码万一上当怎么办?微信上还绑着银行卡呢。所以对这种行为会特别警惕。”同样,市民小蔡刚开始碰到这类人还选择关注,但遇到多了就一概拒绝。“看烦了,我直接拉进黑名单。”

  不过,就记者观察,地铁上的部分乘客在遇到微信扫码关注的时候,还是有人会选择关注,“看他们态度礼貌,讲话客气,有时候并不是很好拒绝。”

  本报官方微博发起了微调查,截至今天上午,近300人参与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在乘坐地铁时遇到过有人以“创业”为由要求扫二维码。不仅如此,近六成人表示,在其他人多的地方也遇到过。

  在遇到过此类扫码请求的受访者中,超六成人不会扫码,谈及原因,多数人担心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照片等个人隐私泄露;或者担心扫码后会中病毒。一部分网友是因地铁上太拥挤,不方便。

  同时,扫码后,六成受访者表示会取消关注。

  提醒 注意保护微信隐私

  对于地铁上扫码求关注的营销行为,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朱波杰认为:“当下自媒体环境下,这种通过刷微信求关注的营销行为并无不当,无强制行为,双方愿意并不违法。但是,用户关注后,推送一方存在恶意虚假宣传、销售伪劣产品等行为时,那就也可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

  朱律师提醒,在扫码关注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另外,关注后如发现有违正常交流之目的,应果断选择取消关注;同时谨防“贪利”心态,慎重接受被赠送相关产品或服务。(记者 谢家乐 实习生 张婷 张雅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